第15部分(第3/4 頁)
事往往不順利。
初次交往,對對方的思想、秉性、交往目的不甚明瞭,利用交際情境,製造友好的氛圍,開闢一條情感通道,便可實現溫馨和諧的交流。1942年黃炎培任國民參政員時,為推動國共兩黨團結商談,專門從重慶飛赴延安訪問。毛澤東接見了他,地點是中央所在地楊家嶺大會堂會客室。別看室內不大,但室內光線充足,四壁掛著幾幅畫。其中一幅畫有一把酒壺、幾隻杯子,上寫“茅臺”,並有黃炎培題詞:“喧傳有客過茅臺,釀酒池中洗腳來。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飲兩三杯。”這幅畫是沈鈞儒次子在國民黨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中,為父親畫的。沈請黃題詞,黃想起謠傳紅軍在茅臺酒池裡洗腳,所以寫了這首詩。這幅畫怎麼會掛在中共領袖會客的客廳裡?黃炎培看到這幅有自己題詩的畫作倍感親切,知遇之情頓湧心底,敞開心扉與毛澤東進行了促膝長談,並造成了他人生歷程的重大轉折。這裡,中央大會堂會客室中的畫就是一種提前準備的“語境”,它微妙地向對方傳遞出真誠、友好、理解的思想意義,為交際活動起了鋪墊作用,因而使毛澤東與黃炎培的交談十分成功。
有時出於軍事的或商貿的需要,有的意思不宜明確表達,有準備地營造“語境”或情境,便可利於溝通,實現目的。“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情節是人們熟知的,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往西城蜂擁而來。諸葛亮當時就在西城中,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名守軍。在這危機關頭,他果斷傳令,將旌旗全部隱匿起來,大開城門,由二十幾個士兵扮作百姓,灑掃街道,然後親自登上城樓,焚香操琴。司馬懿來到城下,見此情境,疑有埋伏,引兵退去。不能不佩服諸葛亮心理素質好,但這功夫卻是他幾十年軍旅生涯“準備”而來的,否則神情慌亂,空城計必成“葬身計”。
人的交際活動中,有時候某個意思真的不好詳說,也沒有必要詳說,只要恰當設計並突出某種交際情境,便會不言自明,同樣可以實現交際的意圖。
生活中與人初次交往,尤其是與你看重的人物交往,心理準備太重要了,有準備就會圓活靈通,通權達變。不僅僅是與人初次交往在不斷髮生的新情況需要隨機應變地去應付解決,就是常規的辦事,有心理準備能更順利地辦成。有準備而說話圓活,但圓活靈通不能太過,太過則顯得油腔滑調,輕浮膚淺,在辦事中不易使人產生信任感,因而事情很難辦成。
見微知著,未卜先知
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
——《左傳》
目光穿透纖維毫末,發現事物的本質,瞭解事物演變的方向,這是一種細節新增與區域性放大的功夫。《大學》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素書》上說:“怨在不捨小過,患在不預定謀。”
沒有預見性,怎麼會做到中庸無偏呢?來看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商朝末代君主紂王,有次命令工匠為他的“小蜜”妲己,做雙象牙筷子,工匠們日夜精雕細鏤,在牙柄上雕上游龍戲鳳的圖案,很是精巧玲瓏。那天,匠人進殿獻納這雙筷子,紂王見後大喜,當即傳給下屬觀賞。一群部門的頭頭腦腦,個個嘖嘖稱奇,還高呼什麼“萬歲”、“英明”,頓時齊鳴銅鐘玉磐,竹篪排簫,好一派悠悠樂哉!
然而,有一位名叫箕子的高層領導,卻在一旁面色憂鬱,一語不發,下班後,同事們扯著箕子的袖子問他一整天為何悶悶不樂,工作是快樂的,快樂的工作,可不能這樣啊。聽同事們這樣一說,多愁善感的箕子竟哭了起來。把大家的頭搞昏了,又問怎麼了。你侄子紂老總什麼事虧待了你嗎?老闆的脾氣應該瞭解,他不會炒你這個叔父的魷魚的。
箕子摸著眼淚說了一番話,唉,一雙象牙筷子不足為奇!但是有了象牙筷子,陶碗、瓷杯,就不再相配了,非得金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