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整天白洋洋的,島上沒有河流,沒有小溪,只有幾口水井,但從這幾口水井裡提出來的水卻是半鹹不淡的,因此,村裡吃用水自古以來就十分困難。就連洗衣裳,我們也總是搖船到對岸,然後挑著衣裳擔子跑到附近的山溝裡去洗。小時候,我在對岸的上埠頭中心小學讀書,每天去時,我幾乎都帶些髒衣裳,並總是在上課之前,先跑到學校旁邊的小河裡把衣裳洗好。村裡許多姑娘媳婦,還經常在芙蓉集市那一天,挑著一擔衣裳,搭坐小船,然後趕十里水路,跑到芙蓉的後邊溪去洗。她們洗罷衣裳,回來時常常這樣讚歎:
“各個地方洗遍,就是芙蓉的溪水最好。”
“芙蓉溪水洗爽,在溪灘上曬衣裳也曬爽。”
“芙蓉溪水6月涼,12月暖,可惜就是太遠了。”
“怪不得人們都說:芙蓉山水,學前媛主(當地俗語,指姑娘)。”
……
從她們的讚歎聲中,我得知芙蓉溪水似乎特別好,似乎特別適宜洗衣服,因而對芙蓉溪水充滿了嚮往。我希望自己家門口的鹹水河也能變成芙蓉溪。但芙蓉溪水到底好到什麼程度,我卻不知道。直到1966年,我到芙蓉中學讀初中後才真正瞭解它,原來它真的名不虛傳呢——當我踏上芙蓉的土地,學校附近的前洋溪和蔡宅湖,還有那些穿梭于田間小路邊的水圳裡的涓涓清流,便不斷映入我的眼簾。天啊,這些水是多麼的清澈啊!
在芙蓉中學唸書,平時我見到溪流或水圳,總想脫掉鞋子跑進去淌幾下,或蹲下來洗洗手和臉,洗洗手帕和毛巾。特別是夏天走路,看見路邊的小溪或水圳,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棄路涉水而行。後來我發現,學校南面的前洋溪是一條菜籃溪,春夏之間流水淙淙,而一到秋冬季節,或遇上旱季,溪裡的水就不知漏到哪裡去了,只剩下白花花的石子灘。而且,前洋溪即使有水,它一年四季也是涼嗖嗖的。蔡宅湖雖然有著美麗的傳說,湖水冬暖夏涼,但它不像溪,更像河,缺乏溪流的透亮和奔放。同學們告訴我:芙蓉最好的水不在前洋溪,也不在蔡宅湖,而在芙蓉後邊溪,後邊溪不光水勢大,整年流水潺潺,而且冬暖夏涼,甚合人意。
果然,經過接觸,我發現,後邊溪真的像同學們所描述的那樣“甚合人意”,而且我發現,當年家鄉的姑娘媳婦們所讚歎的“芙蓉溪”,其實就是指“後邊溪”。
二
後邊溪,既不像兩岸高山對峙、中間水流奔湧的“峽谷溪”,也不像流水平緩而中間可以放竹筏的“帶子溪”。它北岸有高高的山,南岸卻是平地,而長達十多里長的溪流,上下落差比較大,中間串著許多潭,整體地看,它有自己獨特的風韻——溪流、溪潭、溪灘、溪欏林構成一幅美妙無比的水墨畫。
遠看後邊溪,映入眼簾最多的是溪欏樹。從後邊溪塘一直延伸到西塍橋上游,溪灘上不管是中間還是兩邊,能長溪欏處盡是溪欏。整條後邊溪,兩岸綠蔭匝地,它幾乎成了溪欏樹的世界。溪欏樹或立或倒,或仰或俯,都耐得看。特別是初夏,樹林間掛滿了一串串風鈴似的綠色花,風一吹,風鈴們似乎真的會發出叮噹叮噹的響聲,美妙得難以言說。
走近後邊溪,清澈的溪水會牽著人影走,而耳畔滿是像田歌一般清亮、甜潤的水聲。溪水或穿過溪欏樹,或隱入石灘,時隱時現,形成一個個深潭,這些深潭綠得發藍,溫馨柔和,其下游總是淌著小溪流。
如果穿過石灘走進溪欏林,你還會看見,在茂密的灌木和蒿草叢中,總有一條沙石小徑蜿蜒地向樹蔭深處延伸而去——走進小徑,周遭便是一片吱吱吱吱的蟲叫聲,好不幽靜!
後邊溪更有片片石灘,石灘上白淨淨的,全是跟雞蛋一般大小的卵石,這些卵石對海邊人來說,可是大寶貝,它們可以拿來養殖牡蠣。在1977年圍海大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