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部分(第4/4 頁)
教習找主母的人間喜劇,不知上演了多少。
這幹江湖人維持治安,倒是比軍隊和衙役的效率高的多,鄭國寶乾脆又把兩浙武林拉了進來,總算是穩定了揚州的局面。這時揚州本地的商人不多,經濟主要就是服務型經濟結構,以食客篾片、幫閒等等為主業,另有瘦馬等地方特產。原本七大綱商一倒,這些揚州本地百姓還只當天要塌了,從此再沒有好日子過。可是後來發現,洞庭幫的財主老爺們,與之前的西商、徽商並無什麼不同。一樣需要幫閒、僕役、篾片等等。
相反由於大批商人到揚州來搶購鹽票,揚州人的日子倒比過去更為好過。這些百姓倒是不住的唸叨起,鄭國寶的恩德。客棧、清樓、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單是出租房子鋪面的,一天就不知能收入多少。這鹽票不能傳輩,但是可以就地支鹽,不用爺爺拿到引,孫子支不到鹽。又有一批支到鹽的商人大張旗鼓的離開揚州,這訊息越鬧越大,據說連遠處的商人,也憋著到揚州發上一筆。
這日鄭國寶正自安排著分發鹽票,這票先給誰,後給誰的大事。有人拿了稟貼來報,有蘇州徐進求見。鄭國寶見了這稟貼,忙吩咐一聲:快請進來。
這位徐進論功名只是個舉人,可是論身份,他卻是申時行的表哥,實打實的長輩,鄭國寶哪敢怠慢?當年申時行祖父從小過繼在徐姓的舅舅家裡,從那一代開始,他們就都改姓徐。還是後來申時行中了進士,金殿殿試時,才由嘉靖下旨恢復本姓申。
申徐兩家,親如一體,這位徐進不走科舉仕途之路,安心經商置產。據說他為人十分和氣,因此百姓們不大好意思欠他的糧賦,投獻田地的人,排成了長隊。而蘇州的府官也不大好意思核查他的田地,徵收他的賦稅。他又肯為朝廷出力,不管是完糧完稅的苦差事,他都自己承包下來,再去下面催收。朝廷在蘇州辦什麼東西,官府也都推給這位徐老,自己只管收數就好。似這樣的人物,自是地面上最大的良民,國朝鄉紳的典範。
至於說鄉下偶有些無知蠢徒,對徐員外不夠恭敬,甚至指天怨地的咒罵,還有的與徐家幾位少爺有衝突的。老天也看不過去,不是讓他們斷了腿,就是讓家裡的女人懸了梁,再不然就降下一把天火,燒了他的房子,總之善惡有報,天道輪迴,總是無錯的。
鄭國寶到揚州辦鹽務,徐員外初時是十分不贊成的,也就沒來上門與這個晚輩敘談。等到後來七大綱商全都拿了,揚州改引行票,徐員外怕後生仔辦事不牢,把這麼大的事情辦砸,第一時間乘船帶著家奴到了揚州。先弄了張條子到灘上支鹽,又找書辦要了三千張鹽票,為晚輩探路。今日前來,多半是那鹽銷的還可以,又要條子來了?
等到見面之後,卻見徐員外身後,還跟著幾位員外打扮的人,不知是什麼路數。徐進等坐定之後,手捋鬍鬚道:“國寶啊,你這年輕人做事,也是太過急噪了。申閣對你的提點,還是不夠啊。催繳鹽課這麼大的事,哪能像你這麼操辦?我那表弟也是太也信的著你,好歹也該派個老成些的大員來辦。你說說,這麼大的數目,萬一有個閃失,誰來承擔啊?老夫好歹是個長輩,不來坐鎮,心裡不放心啊。這幾位,是老夫的朋友,說是想來見見你,與你談談這催課的事。”
那幾位員外一一通了姓名,卻是三家晉商。一個是那惠農錢莊如今的大老闆馬千里,一個是楊家的主事人楊萬鍾、一個則是王家長房的王傳孝。
這三位晉商,也是如今晉商集團中做頭幾把金交椅的人物。到了關外,與韃子大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