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部分(第4/5 頁)
效能好,高空作戰效能不足的問題透過渦輪增壓技術彌補之後,整體可以保持在較高水準。
福州重工的東南之星v系列引擎存在兩種設計,一種是常規正v,另一種是類似於德國db601的倒v設計,前者目前運用的已經比較少,後者的優點同d系列相似,但有較大的空間增加二級或者渦輪增壓裝置,彌補飛機在高空的作戰效能。
目前,帝國已經大幅減少了新型螺旋槳戰機的研製投入,目前主要是基於現役戰機進行小幅度的修改和升級,主要的戰鬥機是j…4,j…4閃電戰鬥機採用了東北重工的雙排18缸星形氣冷引擎,馬力達到了1350kw,約1805匹馬力,其試驗型號甚至達到了2400匹馬力。
實際上,東北之星系列引擎和美國聯合工業公司下屬的普惠公司的r2800是完全相同的一種發動機,只是後者僅在美國生產及銷售,並且專用於美國空軍和海軍航空隊。
東北重工也在研製雙排2224缸的更大規格的星形引擎,但這一引擎的直徑已經到了難以接受的程度,只能運用於航空運輸機、客機和巡邏機,而在大功率領域,星形氣冷引擎的表現未必優於江南富道公司的u系列引擎。
因為馬力極端強大,j…4閃電戰鬥機擁有極高的作戰效能,但是其唯一的詬病是過大的引擎前罩對視線有較大的阻礙,這一點和p47及蘇聯的拉系列很相似,即便如此,j…4閃電戰鬥機依然是帝國現役戰鬥機中的主力,其艦載機型號j…402也即將在年底服役。
日本在引擎這個領域相對中美差距就太大了,它確實也從美國引入了星形引擎,並且做到了14缸的設計,但是在材料領域差距是很明顯的,所以無法達到中美這麼高馬力的水準。
蘇聯也面臨這種問題,日蘇兩國解決問題的思路就不一樣,蘇聯採取多機種的搭配彌補單一戰機的效能不足,而日本則採取拼命減低重量的方法,中美是另一條線路——拼命增加發動機的馬力。
這三種思路的不同主要是因為各國的工業實力和基礎不同,中國和美國在航空引擎和重工業領域的技術積累更深厚,有條件不斷增加引擎,而日蘇則做不到,只好劍走偏逢。
那能不能在一架極輕的飛機上採用中美這種大馬力的引擎呢?
這是不行的,因為飛機的強度無法達到引擎所匹配的標準,除非是放棄硬鋁合金,直接採用鈦合金,帝國也確實在鈦合金領域投入了長達十年的研製週期,在噴射式的p系列飛機上也採用了一部分鈦合金零部件,但就整體的機身而言,還是做不到的。
鈦合金太貴,加工難度高,成本高,批次生產率低,這是現階段最大的一個限制。
所以,中國的飛機只能是更皮實和馬力更強,而日本則只能是在馬力的制約下不斷減輕機身重量,增加飛機的靈敏度。
雙方是殊途同歸,在飛機的作戰引數上差別並不是特別大,最終究竟是孰優孰劣,那就只能透過戰爭來解答了。(未完待續。)
第286章 中德戰略互助
在1936年,裕仁做了一件蓄謀已久的精心政改,將日本帝國勳章上的勳記從原先的“日本帝國皇帝”改成了“大日本帝國天皇”。
怎麼說呢?
……
國家情報總局、中央軍情部都將情報工作重心密集的轉移到日本地區之後,從日本蒐集到的各種情報愈發證明日本要偷襲三都澳,並且擬定了作戰計劃,雖然對這一計劃還缺乏足夠的瞭解,中央軍部還是透過自身的多次推測,大體摸索出日本所可能採取的三種機率最高的戰術規劃。
不管是哪一種戰術規劃,日軍都有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它的戰鬥機和艦載魚雷轟炸機要想進入三都澳作戰,其航母叢集必然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