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第3/4 頁)
的袁紹已經不復昔日的顯赫聲勢。
不過太史慈並不準備放過袁紹,早在太史慈和袁譚在平原郡決戰的時候,已經從張戈的手中接到太史慈命令的王豹馬上命令一直被太史慈雪藏起來的于禁帶領三萬大軍直接從樂安郡直插渤海,這三萬大軍和高順手中的三萬大軍同是青州正規軍中的精銳部隊,實力非同凡響。
只要于禁打下渤海,那麼袁紹就會一蹶不振,至少在中原這塊大地上沒有他發展的空間,如此看來,孤客窮軍的袁紹已經微不足道了。
只是如此一來,青州內部的正規軍只剩下一萬多人,太史慈生怕在青州改制的時候被逼上絕路的世家大族再弄出什麼事情來,所以先是隱忍不發,而是派人到徐州命令臧霸大軍停止剿匪回到青州,以便穩定局勢,當然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太史慈在這裡使了個小小心眼。
()
太史慈對外宣稱此次調動臧霸乃是為了配合大公子劉岱在兗州的剿滅黑山軍的行動,表面上看臧霸大軍悉數進入兗州,其實太史慈暗中命令臧霸大軍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分自然是進入兗州,不過配不配合劉岱的行動那就兩說著了,反正被高順放置在兗州任城郡的十多萬黑山軍的家屬還等著臧霸接收,至於另一部分臧霸軍當然是秘密回青州了,他們回青州之日,就是太史慈動手收拾世家大族,青州改制之時。
其實太史慈如此做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要順帶著害一害徐州刺史陶謙這背信棄義的小人,太史慈命令臧霸在離開徐州時肆意放縱已經被臧霸包圍多時的泰山賊寇的餘黨,再一次霍亂徐州的北部,令陶謙不得安生,更暗示進入到兗州的那支軍隊“必要時,可以進入徐州從操舊業”,心思靈活的臧霸一聽就明白了,這是太史慈要他們在需要的時候假扮成泰山賊寇的一部分潛入到徐州北部攪風攪雨,畢竟臧霸等人原來便出身賊寇,現在要讓他們裝起來當然是中規中矩,其實臧霸心中明白,自己這麼做也算是為太史慈謀奪徐州打下一個伏筆。
這麼做只是苦了陶謙,現在太史慈的軍隊一撤走,剛剛穩定的徐州北部再一次亂了起來,可是他卻無法挽留太史慈,因為太史慈通知陶謙要臧霸撤軍的信中說的十分的客氣:“劉岱大公子坐陣兗州,受黑山賊寇脅迫,吾一向視之如兄,不可不救,望見諒。”陶謙看後唯有苦笑連連,他還能說出什麼來?太史慈不拿袁譚藉口支援徐州卻趁機攻打平原的事情來興師問罪,就已經很給陶謙面子了。陶謙還敢說什麼?要知道太史慈完全可以以此為藉口出兵攻打徐州,經過平原一戰後,若是還有人無緣無故想和青州軍作戰的話,一定非瘋即傻,不可理喻。
其實太史慈不是不想這麼做,而是根本就是時機未到,因為戰線拉得太長,青州的軍隊此時幾乎全部在外作戰,還沒有精力對付陶謙。
不過陶謙那裡知道這些事情?萬般無奈的陶謙只好向在廣陵做太守做得風生水起的曹操求援,希望曹操能夠幫助他剿匪,老謀深算的曹操連想都未想便一口拒絕了陶謙,因為曹操清楚地知道,若是答應陶謙幫助他到徐州北部剿匪,那等若與太史慈為敵,因為現在是個傻子都可看出太史慈對陶謙的不滿。別說曹操和太史慈本就關係不錯,就是想和太史慈為敵,曹操也不會利令智昏地挑這個時候去激怒太史慈。
此時的陶謙當真是說不出的氣苦,得罪了太史慈,自己投靠的袁紹又沒有真正的站起來可支援自己,原本以為可幫助自己的曹操更是支使不動,反而日漸壯大,已經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了,而且自己大感頭痛的徐州北部的匪患不僅沒有被剿滅,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求告無門的陶謙只有自己派兵去剿匪,結果損兵折將,弄得徐州軍方也對其不滿,真是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哎,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不過太史慈現在沒有閒情逸致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