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4/4 頁)
現出影像,如像似有所得而未能生起作用。猶如睡夢中被魔魘的人,手足宛然存在,見聞之性了不迷惑。只是些以被客邪所魘觸面不能動。這種境界,名為受陰區宇。例如被魔魘的人, 如果魘力消歇,其以就可離身,可以返觀其面,來往去住自由,再元留礙之處,就名為受陰盡。這個人就可以超越見濁。可是若仔細觀察這種來由,還是因為妄想虛明為它的根本作用。
(1)在這種禪定境界中的人, 得到大光明的照耀,其以有所發明。因為內以抑制過分,就在這境界上,發起無窮的悲以,乃到看見了蠢動蚊虻,都猶如自己的赤子,心裡發生憐憫;不覺淚流。這是功用摧抑過度。悟則無咎,並非真正證得聖果。 只要覺了不迷,久之自會銷歇。如果見解上, 認為這便是已經得道的聖人境界, 就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就悲,啼泣無限,從此就失於正受而致淪墜。
(2)又在禪定中的人, 自見 色陰銷盡,受陰明白。勝相現前, 感激過分。忽然在這蹭,生起無限的勇氣,其心猛利無比,志齊諸佛,認為三大阿僧只劫,自己已經在一念之間 ,就能真如超越。這種境界,名為功用陵越,草率過分。悟則無咎。就可明白這種境界,並非真正證得聖果。只要覺了不迷,久久自會銷歇。如果見解上, 認為這便是已經得道的聖人境界, 就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就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 下不見人,從此就失去正受, 而致淪墜。
(3)又在禪定中的人, 自見色陰銷盡,受陰明白。前進得不到新的證驗,退後又遺失了原來已經得到的境界。 以致智力日益衰微,而墮入不進不退的中隳之地,再無新的見地,心中忽然發生一種大枯竭的境界。在一切時, 沉憶不散,自己竟認為這就是勤精進的現象。這種境界, 名為修心無慧而自失其心。悟則無咎,就可明白那並非真正證得聖果。如果見解上,認為這便是已經得道的聖人境界,就有憶魔入其心腑,時刻撮緊此心,懸在一處,從此失於正受而致淪墜。
(4)又在禪定中的人, 自見色陰銷盡,受陰明白,慧解過於定力,因此失於猛利, 落在智者過之之病。以駕陵一切好勝的個性,懷在心中。疑心自已就是報身佛。因此就得少為足。這種境界, 名為用心修行,而亡失恆常反省審察之過。 溺於少得的知見,就自命為究竟。悟則無咎, 就可明白那並非真正證得聖果。如果見解上,認為這便是已經得道的聖人境界, 就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已證得無上第五義諦,從此失於正受而致淪墜。
(5)又在禪定中的人,自見色陰銷盡,受陰明白,新的證驗未能獲得,從前的心得又已亡失,歷覽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三際,自己就發生求道多艱難阻的想法。心上忽然發生無盡憂愁,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他人令害其命,以便早得解脫。這種境界,名為失卻修行方便對治的法門。悟則無咎,就可明白那並非真正證得聖果。 如果見解,上認為這便是已經得道的聖人境界,就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 手執刀劍,自割其肉,喜歡舍斷自己的壽命。或者常懷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從此失卻正受而致淪墜。
(6)又在禪定中的人,自見色陰銷盡,受陰明白。處在清淨的境界中,此心得到安隱以後, 忽然自有無限的喜悅產生。心中以歡悅,不能自止。 這咱境界, 名為在輕安境中,卻無智慧以自禁。悟則無咎,就可明白那並非真正證得聖果。如果見解上,認為這便是已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