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部分(第4/5 頁)
後知萬世,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事來則名,不學自知,不問自曉,故稱聖則神矣。若蓍、龜之知吉凶,蓍草稱神,龜稱靈矣。賢者才下不能及,智劣不能料,故謂之賢。夫名異則實殊,質同則稱鈞,以聖名論之,知聖人卓絕,與賢殊也。
【註釋】
明:視力。指洞察事物的能力。
聰:聽力。指辨別事物的能力。
鈞:通“均”,相等。
【譯文】
俗儒評論聖人,認為聖人前知千年以前的事,後知萬年以後的事,有獨到的眼力,有獨到的聽力,事物一出現就能說出它的名目來,聖人不學就能感知,不問就能通曉,所以一提到聖人就認為和神一樣了。就像蓍草和龜甲能占卜吉凶,蓍草稱為神,龜甲稱為靈一樣。賢者才能低下比不上聖人,智慧較差不能預知未來,所以稱之為賢人。名稱不同那麼實質也不同,實質相同那麼名稱就一樣,就“聖”這個名稱來說,就可知聖人超群無比,與賢人不一樣。
【原文】
78·2孔子將死,遺讖書曰:“不知何一男子,自謂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顛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其後,秦王兼吞天下,號“始皇”,巡狩至魯,觀孔子宅,乃至沙丘,道病而崩。又曰:“董仲舒亂我書。”其後,江都相董仲舒論思《春秋》,造著傳記。又書曰:“亡秦者,胡也。”其後,二世胡亥竟亡天下。用三者論之,聖人後知萬世之效也。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吹律自知殷宋大夫子氏之世也。不案圖、書,不聞人言,吹律精思,自知其世,聖人前知千歲之驗也。
【註釋】
讖(chèn趁):讖語,神秘的預言。讖書:專門記載讖語的書。
沙丘:古地名。在今河北鉅鹿縣東南。
董仲舒:參見13·7注。亂:治。整理發揮之意。
江都:漢景帝之子劉非的封國,在今江蘇北部。相:參見59·2注。傳記: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引文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胡亥:秦始皇的小兒子,在位三年。
若母匿之:《禮記·檀弓》鄭注:“孔子之父與徵在野合而生孔子,徵在恥焉不告。”律:律管,古代用來定音的竹製樂器。殷宋:周滅殷(商)後,把殷王的後代封於宋(在今河南商丘縣南),所以稱為殷宋。子氏:殷人屬子姓,所以宋的宗室貴族稱子氏。圖、書:指“河圖”、“洛書”。
【譯文】
孔子臨死的時候,留下讖書說:“不知是一個什麼男子,自稱是秦始皇,走上我的內堂,坐在我的床上,弄亂了我的衣裳,以後他到沙丘就會死去。”以後,秦王統一了天下,號稱“始皇”,巡遊到達魯國地區,觀瞻了孔子的住宅,才到沙丘,就在途中生病死了。又說:“董仲舒整理發揮我著的書。”以後,江都相董仲舒研究《春秋》,編寫了傳記。又寫道:“亡掉秦朝的,是名叫胡的人。”以後,二世胡亥果然丟掉了天下。用這三件事來評論它,這就是聖人能預知萬年以後的事情的證明。孔子生下來以後不知道他的父親是誰,他的母親隱瞞了他,他用吹律管的辦法知道了自己是殷宋大夫子氏的後代。孔子不根據河圖、洛書,沒有聽人說,自吹律管精心思考,知道了他的身世,這就是聖人前知千年以前的事的證明。
【原文】
78·3曰:此皆虛也。案神怪之言,皆在讖記,所表皆效圖、書。“亡秦者胡”,河圖之文也,孔子條暢增益,以表神怪。或後人詐記,以明效驗。高皇帝封吳王,送之,拊其背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反者,豈汝耶?”到景帝時,濞與七國通謀反漢。建此言者,或時觀氣見象,處其有反,不知主名,高祖見濞之勇,則謂之是。
【註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