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第4/5 頁)
星:杜佑《通典》:“周制,仲秋之月,祭靈星於國之東南。東南祭之,就歲星之位也。歲星為星之始,最尊,故就其位。王者所以復祭靈星者,為民祈時,以種五穀,故報其功也。”王充認為靈星指傳說中主管農業的龍星(大火星),祭靈星是為了祈求豐收。祭水旱:意即由於乾旱,祭靈星以求雨。
春求實:據遞修本當作“春求雨,秋求實”。
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週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沂:沂水,源出山東鄒縣東北,西流經曲阜城南,西入泗河。
舞雩:舞雩臺。古代祭天求雨的場所。
引文參見《論語·先進》。王充對這段話的詳細解釋見本書《明雩篇》。正歲:指夏曆。正歲二月:周朝以夏曆的十一月為正月,所以周曆的四月即夏曆的二月。龍星始出:龍星初見。指大火星在春季黃昏時的初次出現,古代以此作為農事季節的重要標誌。
(11)傳:指《左傳》。
(12)龍:指龍星。引文參見《左傳·恆公五年》。
(13)孫詒讓說,此文有訛。“蟄”字下脫“故又曰啟蟄”五字。文當為:故又曰:“啟蟄而雩。”啟蟄: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
【譯文】
漢高祖四年,詔令天下祭祀靈星;七年,又令天下祭祀土地神和穀神。
對靈星的祭祀是由於天旱而求雨,照禮來說這種祭祀的舊名稱叫雩。舉行雩祭之禮,是為老百姓祈求降下滋潤穀物的雨水,祈求穀物有好收成。春天祈求降雨,秋天祈求有收成,一年祭祀兩次,這是由於重視穀物的緣故。春天在二月裡祭祀,秋天在八月裡祭祀。所以《論語》上說:“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做好穿上了,相約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裡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暮春時節,是四月份。周曆的四月是夏曆的二月。二月的時候,龍星初次出現,所以《左傳》上說:“龍星出現就舉行雩祭。”龍星出現的時候,節氣已經到了驚蟄,所以又說:“到了驚蟄就舉行雩祭。”
【原文】
77·7春雩之禮廢,秋雩之禮存,故世常修靈星之祀,到今不絕。名變於舊,故世人不識;禮廢不具,故儒者不知。世儒案禮,不知靈星何祀,其難曉而不識說,縣官名曰明星,緣明星之名,說曰歲星。歲星,東方也。東方主春,春主生物,故祭歲星,求春之福也。四時皆有力於物,獨求春者,重本尊始也。審神如儒者之說,求春之福,及以秋祭,非求春也。《月令》祭戶以春,祭門以秋,各宜其時。如或祭門以秋,謂之祭戶,論者肯然之乎?
【註釋】
而:據遞修本當作“亦”。
縣官:參見34·10注。這裡指漢代皇帝。明星:《獨斷》:“明星神一曰靈星,其象在天。”歲星,東方也:根據陰陽五行說,歲星(木星)是和東方相配屬的。古人誤以明星為靈星,又誤以為歲星。
東方主春:根據陰陽五行說,東方是與春天相配屬的。
及:據遞修本當作“反”。
《月令》:《禮記》中的一篇。祭戶以春:《白虎通德論·五祀》:“春祭戶,戶者人所出入,春亦萬物始觸戶而出也。秋祭門,門以閉藏自固也,秋亦萬物成熟,內備自守也。”
【譯文】
春天求雨的祭祀被廢除了,秋天求雨的祭祀仍然儲存下來,所以社會上常年舉行對靈星的祭祀,到現在一直不間斷。祭祀的名稱和從前不一樣了,所以世人不明白;祭禮廢除不用了,所以儒者不知道。世儒考察祭禮。不知道為什麼祭祀靈星,因為它難懂也就不知道怎麼解釋,由於皇帝稱它叫“明星”,根據明星這一名稱,就把它解釋為“歲星”。歲星,與東方相配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