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第3/5 頁)
蘇城以石油起家,如今回溯上游到石化產品,已經是繃緊了弦的狀態,再要自己生產石化裝置力不從心,也不符合經濟原理。不過,他也沒放過這次機會,大華實驗室偷偷成立了一個石化裝備研究所,網羅了一些人手,先做起了國產化的工作。
這也是中國式研究的必經之路。先買來成套的裝備,不管人家是怎麼設計的,首先想辦法做出零件來,等到每一個零件都能做出來了,就可以生產100%國產化的山寨產品,再下一步才是自行設計,自行研究。
中國特色的研發方式,聽起來好像沒有外國研究機構的方式酷,但卻非常實用。
科學研究宣傳的再漂亮,說的再好聽都是虛的。能夠研發出好東西,並讓企業賺到錢,讓企業和研究結構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外國企業動輒數百億元的資產,數十億美元的研發投入,有的是資本進行從頭到腳的研究,有的是資本接受失敗。像是瑞士卡薩利這樣的公司,研發一套甲醇裝置,每年就能投入數千萬美元,他們同時還要研究乙烯、乙醇、合成氨等等大型裝置,每年能成功一半就不錯了。
至於收回成本的時間,估計要落到5年乃至十年以後。
因此,他們現在賺錢的12萬噸甲醇,很可能是10年前,乃至15年前的投入所產出的。10年前的1980年,中國又如何拿得出數千萬美元,持續數年的研究甲醇裝置,15年前的1975年更不用說,就算是投入研究,也會優先研究合成氨之類的大化肥產品。
即使是1990年的中國,中石化也不敢輕率的投入1億美元搞甲醇裝置,別說是一半的成功率了,七成的把握也不行。
相比之下,一步步的國產化,對各方的壓力都小。任何企業,都可以選擇進口裝置中的某個或某些零件進行仿製,首先仿製易損件替代國外的售後服務,其次再仿製常用件和通用件,最後仿製專用件和重要零部件……
這種方式,每進行到一步,每有一些研究成果,都能短時間內轉化為收入,也許只需要幾百萬甚至幾十萬就能啟動一個專案,並在一兩年內收回成本,無論是生產方還是客戶方,都能從中得到好處。
對尚在不發達階段的中國來說,再沒有比維持企業生存更重要的了。要是企業因為研發投入太多,失血而亡,以前的研究再漂亮,估計也沒有人欣賞了。
相反,逐步國產化的方案,卻能讓中國資產數億元的企業,啟動國外資產數百億美元的企業才能啟動的專案,實則是中國發展的大殺器。當然,對國外廠商來說,這個過程就沒有那麼美妙-了,一些國外企業甚至會因此而提起訴訟,並在合同中千方百計的阻止中國進行國產化。
偶爾,他們會成功,但大多數時間,都是失敗的。
正如現在的大華實業,派遣幾十名專業人員免費幫助卡薩利的工程師,就算他們再小心,也總有一些資料洩露出來。即使都是公開資訊,對第三世界的中國而言,也是難得的資料了。尤其是有的放矢的情況下,反而能夠了解更多的東西。
雙方通力合作的情況下,僅三天時間,設計圖紙就全數到位。領頭的瑞士工程師巴克曼非常高興,一個勁的表揚工程進度。他們全球開工,完成工程越快,獲得的獎勵和薪酬也就越高。
蘇城等大華系的成員自然更高興,國際市場上每噸三四百美元的甲醇價格,意味著早一天投產,就能多生產出10萬美元的甲醇。
上”海石化廠等單位,也興致勃勃的參觀工地。早在瑟坦油田競標期間,為了對付能源部,蘇城就許諾從上”海石化廠進口甲醇裝備。不過,他們的甲醇裝備產量難以滿足大華的需求,雙方重新協調,就變成了學習卡利薩的技術,並以改造拆解自巴西的裝備為主。
唯一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