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道德經》。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又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水,正是道家所推崇的一個“吉祥物”。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若水”這個詞到現在還非常地有生命力,常和一些80年代後才有的時尚新詞一起出現在傳媒中。但看到這個詞的人是否真正能理解老子說“上善若水”的本意,卻很難說了。我們看老子所說的水之所以最接近道的特徵:
一、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也就說水滋養萬物生靈而不自居偉大。正符合老子所說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同;不自矜,故長”的道理。
二、水處眾人之所惡: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但水處下而不卑,處險而無憂,處穢能自潔,這正是水的偉大之處,也正像修道高人的品行。
三、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是柔弱的,但水的力量卻有時候也大得驚人。記得當年在大學上水文課時,老師講民國時,長江上游的峽谷被一塊如同小山尖一樣的巨石塞住,堵了好幾天,甚至導致下游的江水水位都降低了,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一時也沒有辦法,最後還是完全靠江水自身的力量給衝開了。可見水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海上大浪有時能將鋼鐵製成的艦船打成兩截,也能將幾十噸的龐然大物高高拋起。這是大家都懂得的,不再多說。
柔能克剛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也有些人不怎麼信。不過武術中的太極拳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相傳由武當派始祖張三丰所創的太極拳法,正是道家以柔克剛的理論在武學上的實踐。假如把老子的《道德經》比做電磁學中的麥克斯韋方程,那太極拳法就好比是馬可尼的無線電發報機。
大家看《太極張三丰》等電影上面,太極之術令異常兇悍的敵人有勁使不出,即便能使出來也使不對地方,當真是“用意不用力,太極圓轉,無使斷絕。得機得勢,令對手其根自斷。一招一式,節節貫串,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當然也有朋友說,這是小說或者電影中的虛構情節,實際中還是練散打搏擊的要厲害得多。筆者覺得現在的人們尤其是公園裡的老頭老太太們練的太極拳確實像廣播體操似的,不要說打不過散打高手,就算是尋常壯漢也對付不了,這是實情。但這是因為現在的人練太極拳只注意健身功效,搏擊功效早就退化了。據此就說太極拳的以柔克剛之術是假的,也是大錯特錯。
太極宗師之一的楊露蟬距今年代並不太遠,主要活動期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他在端王府教拳,王府上下,高手自然極多,何以個個服他?另外京城中慕名來挑戰的也個個身懷絕藝,豈有魚腩之輩?而且楊露蟬好武成癖,無論何門何派何等人來挑戰,無有不允。他用“以柔克剛”的太極拳法,無往不利,打服了四方高手,獲得了“楊無敵”這樣的美名。太極拳法的威名,想來絕不是吹噓出來的。筆者雖然也喜歡太極拳,但對其中奧秘卻未得門徑,看到網上有朋友貼出這樣一段論述,像是深有心得的:
十二、似弱實強的力量--至柔克剛(2)
當年楊露蟬父子王府教拳,端王、傅倫貝子這些人都是錦衣玉食、妻妾成群之人,你猜是什麼讓他們如此迷戀。內家拳神色莊嚴,心平氣和,瞪眼間降伏野蠻漢,那種成就感,那種自信心,何快能為?人生血肉之軀,力不能移山,氣不能吞河,天之高,海之闊,常懷無奈。西方人鍛鍊身體總是好勇鬥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