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3/4 頁)
房一人,二房兩人,五房一人。
雖然莊家人表面上還都在為家族重要的禮儀活動而在忙碌著,但更多的心思卻在了湖面上,希望能有小船近島登岸。莊家的長輩中,最瞭解狀況便是族長莊青凡,他手頭上有這七個莊家子弟在外表現的資料,其他人都在觀望。莊青凡知道,今年可能不會有幾個莊家的弟子會回來。
自家兒子被放到了福建,結果去年在京城被現,已經是龍江船廠的最年輕的一個艌匠作頭。
大房兩個孩子,一個放到廣東,一個放到山東,廣東那個娶了個商人家的女兒,已經有兩個孩子。在山東的入了響馬,馬術頗有造詣。
二房一個孩子在陝西,去年沒音訊了,前年暗訪,現他在一金礦淘金。
三房二哥家的孩子放在了山西,年青氣盛,與人爭鬥前年就被殺了。
四房放在湖廣,在一個鐵匠輔,做了個鐵匠,但技藝如何,長老帶回的報告裡沒有寫到。
五房的放在江西,從水軍,如今是個百戶。
………【第三章 金陵煙雨 第十四節 龍江船廠】………
京城南京最重要的河,除了北邊的長江外,便是秦淮河,“十里秦淮”、“六朝金粉”。
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於是為了壞風水,下令鑿方山,斷長壠為瀆,入於江,後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
南京城的繁華自東吳起,到南北朝時期,秦淮河兩岸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酒家林立,濃酒笙歌,無數商船晝夜往來河上,許多歌女寄身其中,輕歌曼舞,絲竹飄渺,文人才子流連其間,佳人故事留傳千古。到了六朝時期,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更成為文人墨客聚會的勝地,兩岸的烏衣巷、朱雀橋、桃葉渡紛紛化作詩酒風流,千百年來傳於後世。烏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風流的中心,因東晉時曾經聚居了王導、謝安兩大望族而名滿天下。
隋唐以後,秦淮河漸趨衰落,烏衣巷更化為廢墟,但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弔,儒學鼎盛。兩宋時期江南貢院位於秦淮河畔,成為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於是秦淮逐漸復甦為江南文化中心。
明朝秦淮河又迎來了新的繁盛裡期,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凌波,成江南佳麗之地。
秦淮河真正熱鬧的是內河,其外河與護城河想通,在南京城南自東向西注入長江,秦淮河主要有兩個入江的河口,一個在城西南的三山腳下,另一在城西北龍江關口,龍江關也就是下關。
南京城西門儀鳳門外的龍江關歷來是個熱鬧的地方,碼頭林立,龍江碼頭往南有個龍江船廠,全世界最大的造船廠便在這裡。
朱元璋與陳友諒水戰的時候,開始吃足了戰船之虧,於是立志造大型戰船,基地就是在龍江船廠。永樂帝即位後,龍江船廠得到更長足的展,開始只是造戰船,後來開始改造各式船隻,再到後來,這裡開始建造寶船,龍江船廠在大家的嘴裡又慢慢的演變為寶船廠。
洪武初年龍江的船廠隸工部,都水司郎中總其事,主事駐廠管理。當時廠區規模已經不小,分南北兩處,南稱前廠,北稱後廠。其後隨著大明水師的擴大和漕運的需要,對戰船和漕船的需求越來越大,自蘇州、江西、浙江、湖廣、廣東等地大量的木匠、帆工及造船工人遷到龍江船廠。寶船廠在永樂初年一再擴大,西貼長江,東至秦淮河,佔地面積三千九百四十二畝。約有兩三萬人住在船廠裡工作,算上兵士,總數過四萬人。龍江船廠內設提舉司、作房、分司、篷廠、指揮舉,風蓬﹑細木﹑艙作(修船)﹑鐵作﹑索作﹑纜作﹑油漆等各式作坊林立,船廠周圍開始大量種植油桐﹑黃麻等實物以供造船之需,此時的寶船廠已經儼然是城外城。
全國各地收攏來的專業工匠被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