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5 頁)
應該先成為他的戰友,他的同志,而後才是妻子。許多次,他已將這些話準備好要對她說,可一想到自己要做的都是提著腦袋走夜路的事情,他就又猶豫了。他實在是不想讓他最親愛的人也踏上這危險的征程啊。也正因為如此,他才一次又一次地找了藉口推諉父母,不讓他們急著為自己操辦婚事……
二
趙鳳章這次回鳳凰圪嘴,只是順路回家看望父母。他的真正目的地是漳源縣城。而這次縣城之行,則是受在漳源縣秘密開展地下工作的中共山西省工委特派員賀玉庭指派,進漳源縣城與另一位地下共產黨員秘密接頭。在此之後,將有一件意義更為深遠重大的事情在等著他們。
趙鳳章一路急行,趕到縣城已是吃晌午飯時分。他在街邊找了一間小飯鋪,問飯鋪掌櫃討了一大碗麵湯,又把隨身帶著的兩個玉茭子麵餅子放到火上烤了烤,就著麵湯一吃,就算是把一頓晌午飯給交代了。然後向掌櫃的道聲謝謝,便出門順著東街,向東門上的大寺圪塔而來。
漳源縣地處太行山西麓東段的丘陵山壑間,奔騰不息的濁漳河橫貫縣境南北。早在殷商,漳源就是商紂王叔父、太師箕子的采邑,故漳源素有箕城之稱;春秋時,這裡又成為古榆州國的所在地。榆州國的前身則是炎帝八世烈山帝榆罔所建的邦邑。史料有載,烈山帝榆罔時期,邑內除種植稷、麥、粟、豆、麻五穀之外,還廣植榆樹,引領著邦邑內原始農業開始向生態農業轉型。榆樹木質堅硬而富有韌性,是建築和生活用品中的常用木材;榆葉、榆錢、榆皮、皆可食用。時至今日,枝繁葉茂,樹幹粗壯的榆樹,在漳源境內仍然隨處可見。
早期原始農業生產的發展,為部落首領榆罔的領地擴充提供了實力,並相繼在北至山西榆次南端,中連上黨,南到歷山、舜王坪、王莽嶺的整個晉東南地界,東至河南、河北、山東部分地方,西至整個汾河谷地的東段邊沿的大片領土內建立了邦邑,初步形成了早期的國家雛形,到春秋時期終發展成為古榆州國。榆州國的歷史溯源和文化繁衍,是炎帝文化形成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一直在中華民族文化長河裡佔據著主流位置。
榆州國後為曲沃國所滅,併為春秋之晉國所轄。
在此之後的歷朝歷代,常於地處榆州中心地帶的箕城古地設州置縣。春秋末“三分晉國”時,這裡初屬韓,後歸趙;至隋開皇十六年置縣名曰漳源;到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縣名縣置迭易,終因地處濁漳之北源,故漳源縣名延續至今。
趙鳳章穿過東街鐘鼓樓窄窄的門洞,沿著鼓樓坡緩緩而上,不大工夫已上了縣城的最高處大寺圪塔。由鼓樓街延伸至此的小東街,將大寺圪塔一分為二,街北庭院森嚴、翠柏幽深處是取代舊縣衙的國民黨縣政府和縣防共團駐地。由此而東,是著名的山西省立第八中學。為防不測,趙鳳章從一條小巷繞過充滿肅殺之氣的縣政府門前,徑直來到省立八中的校門。
省立八中建於一九一九年,是當時太行山上唯一的一座公立初級中學。
這裡曾經寄放著他兩年之久的寒窗苦讀,每逢至此,他的心裡總會湧上一種複雜的感情。
。 想看書來
大龍骨 第八章(3)
吾校校址襟山帶河雄踞太行巔,
篳路藍縷啟山林肇始己未年。
校風敦厚校規嚴,
道義為之先,
信勤公毅,
校訓宜謹守勿失焉。
不為邪說遷,
看儕儕多士蟬聯出如日向中天……
此時,悠揚悅耳的校歌正從校園裡飄揚而出。趙鳳章非常喜歡這首校歌優美的曲調,但對歌詞中的有些內容卻不敢恭維,甚至嗤之以鼻。歌詞打滿了時代烙印,裡面除了教育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