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第4/4 頁)
大!
此萬言書所述者頗多,而其關鍵卻在人事。
秋臨江認為,培養人才,是國家政治的首務,是“人主”的神聖職責,“人之才,未嘗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他總結歷史的經驗指出,周繼商而立極,就是因為“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後隨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所以出征能制勝敵人,守國能修好政事。宣王之所以能中興,就是因為宣王器重仲山甫,並透過他來重新整理天下士子,振興人才,才出現了“宣王中興”的大好局面。周朝興衰的歷史說明,“人主”是否重視人才,事關重大。
因此,要培養社會國家所急需的人才,首先要求“人主”要有“至誠”之心。“至誠”之心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主”以社會安危為己任,長顧慮後,革除因循苟且的社會弊風,振興人才。先王之法所以待人者盡矣,自非下愚不可移之才,未有不能赴者也。然而,不謀之以至誠惻怛之心,亦未有能力行而應之者。故日,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陛下誠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則臣願下勉之而已。“只有”以吾至誠懇惻之心,力行而為之倡,以身作則,才會真正形成良好的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夫上以至誠行之,而貴者知避上之惡矣,則天下之不罰而止者眾矣。”只有“人主”悉其耳目心力以至誠側怛思念而行之“,才會”於天下國家之事,無所欲為而不得也。“
秋臨江的意思是,陶冶人才的工作是一個複雜的社會過程,決非僅學校教育過程本身所能完成。因此,必須從整個社會出發,從各有關方面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合理的制度。這就是他主張的“教之、養之、取之、任之”等各個環節皆“有其道”。
若要說起來,這話當真太正確了。正確到沈城、顧恆、秦霆、杜凡四位相爺閣臣面色陰沉,正合“黑雲壓城城欲摧”之狀。而張彥玉、方謙然、餘眾樂三人則是似喜還憂。
四大世家見此書,自然是恨不得將秋臨江大卸八塊。杜凡冷著臉,瞥了張彥玉等三人一眼,端起茶杯,盯著那裡頭清幽幽地茶水,陰陰地開口:“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於此時者也……哼哼,看來這位左副都御使秋大人的意思是,咱們幾個在文華殿當差的,即便還沒有禍國殃民,天下皆曰‘可殺’,至少也是尸位素餐,碌碌無為的了。”
沈城垂首閉目,看著彷彿睡著了一般。他身邊的顧恆望著窗外,似乎在欣賞初春的景色。秦霆冷笑:“這位秋大人乃是萬昌二年二甲第四名進士出身,心氣高點,倒也無可厚非。只是此人動輒要改國朝祖制,卻不知是何人給他的膽量?”說著眼光從張彥玉等三人身上掃過。
張彥玉是先帝時期的進士,跟秋臨江這個後生並沒有多少交往,估摸就算有交往,可能也是在秋臨江高中之後答謝考官的龍門宴上見過一下(張彥玉掌管禮部,當時是主考官,不過那進士高中的龍門宴,一次便有好幾十人,秋臨江是第四名,正好排在狀元榜眼探花之後,所以張彥玉並沒多少印象。他做官是個極正經的,作為京官,跟地方官員幾乎沒有什麼交往,即便少有交往的幾個,要麼是他下屬京官外放的,要麼是門下弟子,反正一句話,跟秋臨江這個新任左副都御使完全不熟。所以他根本不知道秋臨江會忽然上一道這樣的奏章。
工部尚書方謙然算是內閣三個寒門閣老裡頭脾氣最硬的,不過他雖然心裡頗為支援秋臨江的看法,但對於這個人,他還真是一點都不熟,也有些琢磨不透秋臨江為何忽然給皇帝上了這樣一道奏章。要知道,這奏章肯定要先經過內閣,內閣“四加三”制度之下,它能不能傳到皇帝那裡,還是個問題呢。
張彥玉和方謙然一個禮部尚書,一個工部尚書,跟秋臨江這原浙江布政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