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4/4 頁)
秉筆太監代皇上批詞,這魏傻子一字不識,如何做得了秉筆 ?王安考慮到事關重大,本想去勸阻皇帝一番,他剛要抬腳出門,轉念一想自己在先皇朱常洛心目中,是第一位的,可在新皇上心中,只能排在第三,前面還有客氏和魏進忠,現在就去阻止小皇上,說話能頂用嗎 ?他驀然記起了前日汪文言講給他聽到的街面流行的兩句歌謠,一句是“茄花滿地紅” ,“茄”與“客”音近,顯然是指客氏;另一句是“委鬼當頭立” ,“委”與“鬼”合起來不正是一個“魏”字嗎 ?如果這兩句讖語當真,今後這兩個狗男女混在一起,不知會生出多少荒唐事呢?……
五
新春三月,左光斗改授北直隸提學,管理所屬州縣學校及教育行政。在明朝北直隸包括京、津及華北大部,騎馬走在熟悉的華北大平原上,左光斗不禁浮想聯翩。他想起萬曆朝後期,自己出任屯田使,在京津及河北興修水利,引進南方水稻的往事。左是安徽桐城人,南方河渠成網,稻米飄香,而北方卻要靠天吃飯,左在給萬曆皇帝的奏疏中,談到了興修水利的必要性:“北人不知水利,一年而地荒,二年而民徙(遷移),三年而地與民盡矣。今要想旱不為災,澇不為害,惟有興水利一法。”因此他提出了“三因十四議” 。“三因”是指因天之時、因地之利、因人之情;“十四議”是指“浚川”“疏渠”“引流”“設壩”“建閘”“設陂”“相地”“池塘”等,他的一套旱地改種水稻的主張,推行最順利的當屬河北的定興。
左光斗記得第一次向定興的農戶介紹改種水稻的好處時,大家反應都很冷淡,事後他從須鬢皓白的鹿太公嘴裡得知,原來這二年此地非旱即澇,家家戶戶都欠下了朝廷的租稅,百姓人心惶惶紛紛準備逃難,誰還有心思種田 ?左光斗聽後恍然大悟,立刻向朝廷上疏,請求免除這裡的欠租。
租稅免了,農戶的種水稻的興趣也有了。左光斗親自到田間地頭,向大家講解水田的開挖、築堤、鑿井、車水、育種、插秧、收割等全套方法,這中間鹿太公成了左光斗的好幫手。鹿太公姓鹿名正,原在朝中做御史,後告老還鄉,如今仍躬耕田間勞作不息。傳說一次本地縣令要見他,當時他正在田裡揮鍬翻地,便隨便把鐵鍬往田埂上一插,拍打拍打衣服上的土,進城去了。
鹿太公謙恭篤行,頗有古賢者的俠義之風,他和左光斗也算老熟人了。太公之子鹿善繼,曾與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定交於蕭寺,彼此志同道合。鹿善繼古貌端莊,髭鬚飄然,是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如今在兵部任職。有了這一層關係,鹿太公更是全力支援左御史,他們還在一起編了一首“鑿井歌” :“盤庚五遷,惟井存焉。家掘一井,井灌十畝。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當地村民一面哼著歌一面挖井開渠,一年下來這裡的百姓,家家吃上了香噴噴白瑩瑩的大米飯。……左光斗回憶起這些溫馨的往事,情不自禁陷入了對鹿太公及定興百姓的深深懷念中。
如今,左光斗以巡按御史身份提督學政,上任不久,他就發現許多農家子弟無緣讀書,原因歸結為四個字:民困極矣 !由於二十餘年的礦稅之害,再加上頻繁的天災,農民一家求溫飽尚且不能,哪還有條件去受教育?於是左光斗給皇上寫了《題為議開屯學疏》,大膽提出了開辦屯學的建議。他主張分給每個想入學的農家子弟各一百畝地,讓他們半耕半讀,以耕養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