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5 頁)
元人造視網膜晶片集(multiple…unit artificial retina chipset ; MARC)。
所有的顏色體驗都可以從三個維度來描述:色調、飽和度和明度。
色調(hue)對光線顏色的不同性質的體驗。
飽和度(saturation)是顏色感覺的純度和亮度。純色有最大的飽和度;柔和的、渾濁的和淺淡的顏色的飽和度居中,灰色的飽和度為0。
明度(brightness)是對光的強度的描述。
各種波長的適當混合交產生白光,稱為加法顏色混合(additive color micture)。
色環上經過中心相互對應的兩種波長,稱為互補色(plementary color),混合後產生白光的感覺。
負後像,後像之所以稱為負性的,是因為這種視覺後效的顏色是和原來的顏色相反的。長時間地注視任何一種顏色後,會使光感受器產生疲勞,這時再看一個白色表面,就會看到原來顏色的互補色。
減法顏色混合:沒有被吸收的波長,也就是被反射的波長,就是所知覺到的蠟筆混合物的顏色。
色盲就是部分或完全不能分辨顏色。在觀察綠、黃、黑三色旗時不能產生負後像。
(2)顏色視覺的理論
揚爵士(sir Thomas Young):正常人的眼睛具有三種型別的顏色感受器,產生心理上的基本感覺:紅、綠和藍。其他的顏色都是由這三種顏色相加或者相減混合得到的。
赫爾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修正和擴充套件,形成楊—赫爾姆霍茲三原色理論(trichromatic theory),這一理論可以解釋顏色感覺和色盲,但無法解釋視覺後效以及為什麼色盲者不能區分成對的顏色。
海林(Ewald Hering)拮抗加工理論(opponent…process theory),所有的視覺體驗產生於三個基本系統,每個系統包含兩種拮抗的成分。產生互補色的視覺後效是因為系統中的一個成分疲勞了,因此增加了它的拮抗成分的相對作用。色盲的型別成對地出現,是因為顏色系統實際上是由相對立的成對顏色構成的,而不是由單一的基本顏色構成的。
這些理論描繪了兩個不同的加工階段,這些階段與視覺系統中連續的生理結構相對應。我們瞭解到確實存在著兩三種錐體細胞,每一種錐體細胞對特定範圍的波長起反應,它們對特定波長範圍的光線最敏感。(藍細胞)對波長為435奈米;(綠細胞)對535奈米;(紅細胞)對570奈米,證實了赫爾姆霍茲的預測:顏色視覺依賴於三種顏色感受器,色盲者缺少一種或者多種錐體感受器。
拮抗加工理論以及赫爾維奇和詹姆士認為每個顏色對的兩個成分是透過神經抑制而實現其對立作用(拮抗)的。一些神經節細胞接受來自紅光的興奮性輸入和來自綠光的抑制性輸入。系統內的其他細胞的興奮和抑制是相對立的過程。而視網膜的神經節細胞綜合三種錐體細胞的輸出結果,這兩種神經節細胞聯絡起來形成了紅/綠的拮抗加工系統的生理基礎。神經節細胞組成了藍/黃拮抗系統。黑/白拮抗系統影響我們知覺顏色的飽和度和明度。
6、複雜的視覺分析
感受野(receptive field)是指接受刺激的視覺區域。視覺通路上細胞的感受野就是接受刺激的視野區域。視網膜上神經節細胞的感受野是同心圓。
視網膜神經細胞的感受野有兩種:
* 一種是,在中央區的刺激可以引起細胞的興奮,而在周圍區域的刺激能抑制該細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