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第2/2 頁)
遷的《史記》中,更能看出夏商周三代的概況。
關於夏代之前的歷史,不僅社會生活的一般狀況極其模糊,連時間、地點、人物及世系等諸要素也是雲遮霧罩,難窺真顏。司馬遷收羅各家異聞傳說,把那些遠古的人物事跡如黃帝、炎帝、蚩尤、顓頊、高辛(嚳)、堯、舜等等三皇五帝加以梳理編排,統統歸入《五帝本紀》,權當《史記》的卷首開篇,接下來就是對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後歷史的敘述。
按照《史記》的說法,夏的第一位帝叫禹,之前是舜和堯兩位帝,他們都是五位古帝的後代。據歷史留下的文獻資料看,堯號陶唐氏,都平陽,居地在西方;舜號有虞氏,生於諸馮,卒於鳴條,從地理位置看應屬於東方。禹的父親鯀,居地在崇,崇即嵩,應為河南嵩山一帶。禹原住在陽城,後都陽翟,這兩個地方後世學者大都認為應在河南偏西地區。如果從三皇五帝到堯、舜、禹等幾位重量級人物對後世留下的影響來看,禹的名聲最大。同許多古老民族都說遠古曾有一次不可抗拒的天災‐‐洪水一樣,據說在帝堯之時,也遇到了波浪滔天的洪水,搞得天下人民苦不堪言。為了治理洪水,讓百姓安寧,帝堯讓鯀主持治理,結果9年而無功,洪水照樣泛濫成災。堯一看這種狀況,不得不另請一位叫舜的高人出面沒法。舜得到重用後,以天子的權力四處視察災情。結果發現鯀搞的那一套以堵為主的治水方法亂七八糟,壓根不能湊效。為樹立朝廷的威儀尊嚴和平息小老百姓們的哀怨之氣,年輕氣盛的舜一怒之下將鯀殺死於羽山之野。此舉令天下百姓為之叫好,都認為殺得好,殺得及時,大快人心。事過之後,可能舜感到自己對鯀的問題處理有些過火,心生慚愧,遂產生了同情彌補之心。或者禹本身在道德、才能等軟體和硬體上都具備了為官治水的條件,並有幸落入舜的法眼。未久,舜就舉薦鯀的兒子禹出來繼承其父的事業,治理仍滔滔不絕,泛濫成災的洪水。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