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5 頁)
劉備一登場,就施展權謀,宣稱自己是漢室宗親,為將來名正言順地樹起復興漢室的大旗,招攬天下英雄做好準備;真可以說是高瞻遠矚的大謀略。
這種謀略在當今仍然廣泛運用,而且很有效。共產黨在奪天下時,毛澤東認識到以建立社會主義的旗號,爭取不到廣泛的支援;他不打列寧的旗號,而高舉孫中山新三*義的旗號,宣稱繼承孫中山的遺志,實行新*主義革命。
在商業競爭中,有商家打出正宗百年老店、百年名牌、祖傳秘方的旗號,招攬顧客。
詭道兩招:戰勝強敵的藝術(1)
詭道兩招:戰勝強敵的藝術(1)
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三十六計是詭道的實用。
兵法所說:示弱於敵與圍師必闕,屬於三十六計中的欲擒故縱。
歷史上的劉備,不愧是一代梟雄;他不只是高舉道義大旗的旗手式領袖,也是在戰場上浴血搏殺出來的馬上皇帝。
《三國演義》在開篇第一回合的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就讓劉備表現出梟雄本色,展現軍事才能。
劉備投奔幽州太守劉焉,首戰:張飛、關羽斬殺黃巾軍將領鄧茂、程遠志,初露鋒芒就展現出“於萬軍陣中取上將首級”的英雄本色。
劉備奉命與鄒靖率兵去解青州之圍,黃巾軍人多勢眾,劉備兵少難勝。憨厚相藐的劉備很懂詭道,深知要遇強智取,出奇制勝:“賊眾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勝”。
劉備玩出“示弱於敵”的兵家詭道,利用山隘狹窄,設下埋伏;他詐敗誘敵,關、張率伏兵殺出,大敗黃巾軍。
劉備初露梟雄鋒芒,《三國》有詩為證:運籌決算有神功,二虎還須遜一龍。初出便能垂偉績,自應分鼎在孤窮。
第二回:劉備又跟隨朱雋圍攻宛城的黃巾軍,宛城斷糧,黃巾軍請求投降;朱雋不允許。
劉備說:“昔高祖之得天下,蓋為能招降納順……”
朱雋批評:“彼一時,此一時也。昔秦、項之際,天下大亂,民無定主,故招降賞附,以勸來耳。今海內一統,惟黃巾造反,若容其降,無以勸善。使賊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
劉備的主張,透露出他是劉邦那樣的亂世梟雄。劉備只能怪自己當時心有餘而力不及,不能實行這王霸詭道;讓奸雄曹操實行,招降黃巾為麾下勁旅。
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深知詭道的劉備,又向朱雋建議採用“圍師必闕”的兵家詭道。兵法說:大抵圍師必闕,闕之前多有險伏。這就是說,不要把敵人包圍得猶如鐵桶,窮寇勿逼,逼急拚命。按劉備的話:“賊乞降不得,必然死戰。萬人一心,尚不可擋,況城中有數萬死命之人乎?”窮寇勿逼,圍師必闕,不給敵人玩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兵家詭道。當年韓信就是玩這詭道,背水一戰,打敗圍攻的強敵。留一個缺口,放一條生路;缺口處佈下“口袋”,誘敵逃生鑽“口袋”。
朱雋採納劉備的建議,用“圍師必闕”的詭道,殲滅宛城黃巾軍。
《三國》描寫劉備在剿黃巾時,連玩“示弱於敵”、“圍師必闕”的詭道,還主張採用“招降納叛”的政治權謀,告訴讀者劉備絕非忠厚仁者,而是詭詐梟雄。
“示弱於敵”、“圍師必闕”的兵家詭道,不只是運用在軍事上,通用於整個社會鬥爭。
政治家採用“示弱於敵”詭道,擊敗對手。被選入《古文觀止》的《左傳》故事:鄭伯克段於鄢,就是政治家運用“示弱於敵”詭道的典型例子。鄭莊公接連向他的政敵共叔段示弱,設下“埋伏”,引誘共叔段來攻,鑽入圈套,名正言順地予以殲滅。
還有精通陽謀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