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3日在布魯塞爾的談話”)
()免費TXT小說下載
從思想來源看,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對《存在與虛無》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現象學的一個重要思想——意識是某物的意識——是薩特在該書導論中採用的一個基本觀點。另一方面,薩特早在寫這本書之前就已經對胡塞爾的現象學採取一種揚棄的態度,開始形成自己獨創的哲學思想。例如,當他發現自己所寫的一部名為“心理”的書中仍然有不少地方是重複胡塞爾的思想時,就毫不猶豫地將其統統刪掉,儘管它們是用與胡塞爾不同的方式表達的;只留下薄薄的數十頁,那完全是他自己的見解。到他寫《存在與虛無》時,可以說,其中都是他自己獨創的哲學思想,儘管仍然可以從該書看到從現象學脫胎而出的痕跡。
另外,從這本書中也可以看到海德格爾的某種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實質性的。戰前薩特讀過海德格爾的東西,但並沒有深入其著作之中,而這時薩特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哲學思想。後來他深入研讀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完全是偶然因素所至:他在戰俘營能夠獲得的只有這一本參考書。《存在與虛無》的哲學思想與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是根本不同的。這一點,無論是薩特本人還是海德格爾都是這樣認為的。海德格爾很討厭人們將他和薩特都稱為存在主義者,明確表示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薩特也說,雖然他在寫《存在與虛無》時受到海德格爾哲學的影響,但他在其中表述的是自己的哲學思想而不是對海德格爾思想的發揮。
《存在與虛無》還有一個思想來源通常不為人們所注意:這就是以笛卡爾為代表的法國理性主義哲學傳統。薩特所受的哲學教育主要是法國傳統理性哲學,這一點對於該書的寫作有較大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受其它思想的影響,特別是薩特對自身生活的體驗,薩特又力求讓自己的哲學思想超出這一理性主義傳統。這兩個方面的對立和融合構成了本書的一個特色。薩特後來回顧說:“我的早期著作是一種關於意識的理性哲學。對於個體中明顯的非理性過程的探索對我是很有好處的,《存在與虛無》事實上仍有理性主義的遺蹟。但它終究成了一種非理性主義,因為它不能對那些既是下意識,又是理性,卻又作為非理性而存在的過程作一個完全理性的解釋。”(《思想紀遊》)
總之,薩特是以胡塞爾的現象學為其構築新本體論的方法。同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薩特一個重要的思考生長點。而這些經過薩特的手揉合為一種全新的東西,不同於原先的現象學和理性主義哲學。按照薩特的說法,這是他自己創造的一種實在論哲學,使經驗能夠綜合超驗物,理效能夠包容非理性。
《存在與虛無》首先表述了一種本體論,也就是關於存在的學說。傳統哲學把這個世界一分為二。一個是存在,一個是意識。這種二元論導致一些甚至明顯荒謬的觀點產生。或曰存在就是被感知,或曰存在與意識毫不相干。薩特拿出了兩個新的東西:一個是自在,一個是自為,試圖透過它們來解決傳統二元論的難題。
意識之外沒有存在嗎?有。這是現象的存在。它存在,它是自在的,它是其所是。意識也是一種存在,但它是自為的,與現象的存在相對立。虛無並不是不存在。虛無不在存在之外,它就在存在內。使虛無來到世界上的存在是它自己的虛無。這種存在就是人的自由。自由是虛無的虛無化所需要的條件,它也就是“人的實在”之存在。
人的存在不僅僅是在世界上表現出否定來的存在,他也是能針對自我採取否定態度的存在。意識在它的存在中永遠包含有自欺的危險。這危險的起源就是:意識在它的存在中是其所不是同時又是其所是的。
自在與自為怎樣聯絡在一起?由於自為。自為本身不是一個自立的實體,而是一個非實體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