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內閣首輔與掌印太監(第1/2 頁)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鼎耳的主要作用,是用來移鼎。
有人說把鼎抱起來就走,搞個鼎耳不是多此一舉嗎?那這人肯定沒下過廚房。
鐵鍋被燒得通紅的時候,手一碰就燙掉層皮,沒有那長長的木頭鍋柄,這鍋端不起來。
裝滿食物的青銅鼎,不僅燙,而且重,需要藉助結實的鼎耳去抬。現在這個鼎的耳朵脫落了,那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它架在火上繼續燒烤,乾著急,搬不動。
鼎裡面的野雞肉啊,肥肉啊,這些美味統統沒辦法吃到嘴裡。而且再燒下去,通通燒糊。
就在我們後悔莫及的時候,突然落了一場雨,把鼎下面的火給澆滅了。一鍋美味總算保住,我們無需再後悔。
鼎耳看起來作用不大,好像只是個裝飾件,可有可無。但鼎能沒有耳朵嗎?不能沒有。
這至少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第一個道理,對於個人來說,沒有無用的崗位,沒有無用的人才,要看用在什麼地方。
我們如果好像被閒置了,高薪啊、福利啊、榮耀啊都不屬於我們,不必憤憤不平,只管盡職盡責用心做好自己的事。這個崗位遲早會被需要,會被派上用場。等那及時雨一樣的機會到來,我們盡職盡責把握住它,那就大吉大利了。
第二個道理,對於領導者來說,需要尊重每一個崗位,重視每一個人。
你把國家,把企業搞得鮮花著錦,烈火烹油,興旺得不得了。結果在一個不起眼的細節上跌一跤,因小失大,你後悔莫及。一個國家、一個企業,設這個崗位,用這個人,一定有他的道理,總有一天他會像及時雨一樣幫你解決大問題。
明成祖朱棣很頭疼,因為他爹明太祖朱元璋把丞相制度給廢了,臨死前又順手把錦衣衛這個機構也給廢了。
朱元璋總覺得丞相制度很礙事,凡事皇帝說了算就好,關丞相什麼事?
用明成祖的話說,這是我們老朱家的事,你們這些外姓不必多言,照做就是。
於是他借胡惟庸一案廢了丞相制,直接領導六部,凡事事無鉅細都由自己親自處理。
朱元璋是貧苦農民出身,吃慣了苦,當然能夙興夜寐,日理萬機。但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吃不喝不睡覺,打了雞血一樣平均兩分鐘處理一件政事,這樣的高強度工作他也熬不住,堅持了七八天就偃旗息鼓。
到後來,他也不得不設所謂四輔官協助批閱奏章。不久又撤銷四輔官,仿宋制設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諸閣大學士,品秩不過正五品,主要職權是顧問。這或可視為內閣的雛形。
明成祖只需把族譜往上翻一頁,祖上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但這不影響他出生時,已是鐘鳴鼎食的王子。他哪吃得了沒日沒夜批閱奏章這份苦?
但他也沒辦法。門下省,尚書省早已廢了,唯一的中書省也被親爹幹廢了,他需要遵祖制不再設丞相。
看著堆滿案頭,卷帙浩繁的奏章,明成祖扶著額頭想出了一個變通的辦法。
公元1402年,明成祖起用一些品級不高的翰林院庶吉士作為文職秘書,幫他閱讀奏章。閱讀規則很簡單,凡是言語冒犯、沒有實際內容的奏章統統銷燬,其他奏摺則留下來,按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分門別類送給皇帝批閱。
不久,他乾脆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人入午門,輪值文淵閣,稱為內閣。內閣制度由此建立。
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輔。但他的權力遠遠趕不上後來的首輔大臣們,更趕不上前朝的宰相們。
有明一代,內閣權力逐漸增加,幾乎類似於真正的宰相。都內閣只是內閣,不是宰相,兩者存在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