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周朝:需卦中的文明蝶變(三)(第2/2 頁)
能簡單地被認為是儒家。
實際上,儒家頗擅拿來主義。
就好像掉落在地上的明珠寶玉,只要找不到原主人,那麼被誰撿到了就算是誰的。儒家五經大多經孔子述而不作之後,被硬生生戴上了儒家的帽子。周公被孔子、孟子和荀子請過來尊為儒家聖人,這種情況類似於現在成立的一些協會,總要請幾位德高望重的前輩來擔任顧問。其主要目的倒不是為前輩增光添彩,更多的還是想著藉助前輩的影響來提升協會地位。
春秋時期鄭國名相子產的作風也很符合儒家的道德標準。子產,姬姓,公孫氏,名僑,字子產,是鄭穆公的親孫子。公元前543年,孔子大約只有十歲時,子產已在鄭國執政為相,先後輔佐鄭簡公和鄭定公治理國事。他厲行改革,鑄刑書,增賦稅,因為治政措施比較嚴厲,社會輿論一度對他極為不利。但是子產說:“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只要對國家有利的,生死不改。他沒有干涉輿論,反而給予鄭國百姓充分的言論自由。只用了僅僅一年時間,鄭國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民間風向則為之一變,對子產讚譽有加。史傳子產品性堅毅果敢,政令言出必行,為人仁厚寬和。有一次,鄭國大夫豐卷不顧子產反對強行徵兵田獵,子產見勸阻無果,立刻辭職離開鄭國。鄭國權臣子皮於是將豐卷趕出鄭國,擁護子產回國復職。子產復職後,不僅沒有追責豐卷,反而還保全了他的家產,並在三年後召其回國,歸還所有財產,堪稱春秋版的伊尹放太甲。
子產不信鬼神之說。他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的觀點,認為天道規律距人甚遠,與人事法度互不相干。這種樸素的唯物史觀顯然對孔子產生了影響,故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對子產的評價極高,他說:“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孔子認為子產具備君子的四種美德:行為莊重,事君恭敬,養護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有法度。公元前522年,子產逝世,孔子聽到這個訊息後流著眼淚說:“古之遺愛也。”
子產與孔子幾乎同時代,他德才兼備,文質彬彬,但一直被視為法家先驅,而非儒家聖賢。另一方面,孔子出生時周公已經死去了幾百年,儒家請他來擔任儒聖,大可不必擔心肖像權和名譽權問題。
:()跟著姓名學國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