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4/5 頁)
轉角有一家餃子館,專賣水餃蒸餃,現在臺灣各地到
處都有餃子館,可是當年在武漢專門賣餃子的餃子館還不多見呢!這
間餃子館門面只有一間,店名“盛發”,可是大家都叫它胡駝子,跟人打
聽盛發餃子館,不是左近的店鋪,還沒人曉得呢!店主胡駝子的父親
在張之洞兩湖總督任內當過哨官,他兒子胡駝子生下來就是羅鍋,既
失官儀,假如吃公事飯也難得讓上人見喜。因為他不時跑內宅,張是
南皮人,每餐少不了麵食,他偷偷學會了蒸燙麵餃兒。一種素餡兒,雖
然是菠菜小白菜普通蔬菜為圭,可是剁得其爛如泥,碧玉溶漿,好吃又
好消化,裡頭究竟加了些什麼配料,他就秘而不宣啦。一種葷餡兒,皮
薄汁多,跟淮城湯包頗為近似。胡駝子得了父親的秘傳,就可以賣燙
麵餃兒維持生計了。蕭都司跟胡駝子的父親是同參弟兄,曾經帶我到
胡駝乒餃子館吃過,他家素蒸餃玉糝新齏,澠潤清鮮,真有讓人有吃過
還想再來的吸引力。有人說安慶江萬里的蒸餃最好,合肥蒯若木丈批
評江萬里的餃兒油嫌稍重,比起胡駝子來還稍遜一籌。蒯是美食名
家,所加評語當是的論。至於他家肉餡兒蒸餃,一包滷汁腴而不膩,跟
上海怡紅酒家的灌湯餃滋味在伯仲之間,可是價錢方面就廉宜多了。
胡駝子在菜薹上市的時候,他還兼做紅菜薹的罐頭來賣,外銷遠
及平津滬寧,甚至關外山陝,也有人來函郵購。武昌洪山出產紅菜薹,
清鮮甘洌,本來久著盛名,可惜菜蔬容易發黴無法及遠。當年張香濤
拿來饋贈京裡親貴的紅菜薹,源自幕府裡一位師爺想出來的一個妙
法。先將菜薹摘去敗葉,然後把接近菜根的部位,在滾熱的香油裡一
浸,放入乾淨鐵罐內固封,可以保持半個多月不會黴爛,色香如新。到
了菜薹上市,因為是獨家生意,一個菜季,入息也就很可觀了。有一年
奉軍旅長劉多荃到武漢公於,正趕上紅菜薹大市,他就一口氣在胡駝
子處買了上百罐紅菜薹,帶到平津送人,得之者用臘肉來炒,無不視同
珍異。聽說當年少帥張漢卿對於湖北洪山的菜薹也有偏嗜,每年都要
派人來武漢,採購若干攜回供饌呢!
筆者在武漢工作五六年,那裡著名的菜餚,或是獨特的小吃,雖不
能說遍嘗,大概也吃過八九。北伐之後,武漢三鎮財經商業漸漸移向
漢口,詼到吃食,簡直味兼南北,媲美滬寧。武昌方面對於飲饌,雖然
日趨式微,可是有些獨特小吃,如果碰上識途老馬推介引導,還是不乏
一嘗異味的機會呢!
後 語
自從1976年乍還初服,閒中無聊陸續寫了《中國吃》、《南北看》、
《天下味》、《故園情》幾本不成氣候的小品文,承海內外的讀者熱烈捧
場,因此交了不少朋友。偶或親友晤敘,倒也添了若干談話資料。近
年來蒐集存稿,居然又有二十萬字左右了,寫小品文不難,只要抓住題
目有資料,劃拉劃拉就是一篇。因為我寫文章是信手寫來,整理之後,
才覺得雜亂無章,想給書起個小名可就煞費周章了。太雅未免顯得不
合時宜,太俗又引不起讀者興趣,思來想去,還是等等再說吧!
最近臺灣大地出版社姚宜瑛女士來寓,一再鼓勵我出書,經互相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