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部分(第3/5 頁)
夠隨時和皇帝保持著近距離的接觸,學習最新的政策,觀察剛出現的動向,與皇帝身邊的紅人保持著良好而密切的合作關係。
如此這般,才是一個軍方高階幹部所應有的工作生活風範!
那麼一但金軍殺來,轄區空虛怎麼辦?
不用急。張俊麾下有著數量龐大的“流星馬斥候”群。這些流星馬斥候可以迅速把最新戰報傳到江南,然後由他把戰報組織編輯一番過後,再上報給皇帝,由高宗皇帝或者樞密院負責處理。
之後呢,如何抵擋金兵?
按照正常的組織程式,當然先要召開軍事會議,虛心聽取朝中的專家(武將)和非專家(文官)們的意見,細緻周密地制定作戰計劃。然後再一步步調動軍隊,安排好戰前的各種準備工作,等等。
簡單總結一下,張司令的工作特點就是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細緻而且踏實,讓人無可挑剔。
這種做法當然會導致效率的地下。尤其是在戰場上,戰機稍縱即逝,怎可能容許你去磨磨蹭蹭,思考再三。
但是。長期的軍旅逃亡生涯讓張俊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勝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手中要有兵,而且還要討得皇帝和朝廷的信任。
張俊的這種做法,十幾年來一帆風順,可最近遇上了一點小麻煩:其他幾支野戰軍的功勞太多了,尤其是岳家軍的這次北伐,把女真人給揍狠了;相比之下,自己的淮西軍團毫無寸進,臉上無光啊。
因為這個緣故,張司令早早就向高宗皇帝和樞密院討要來劉錡和他的八字軍,如今正好派上了用場。
先岳家軍一步從順昌府撤兵回朝之後,劉錡憑軍功榮升為淮北宣撫使判官,帶著八字軍駐紮在太平州(今安徽當塗),並被歸列到張俊的麾下調遣雖然在內心裡,劉錡非常看不起張俊,甚至不明白朝廷為什麼任命這個膽小怕事而又貪財好色的小人來做司令官;但是官大一級壓死人,張俊的令箭一到,劉錡也不得不立馬開往前線。
劉錡和他的兩萬八字軍再一次孤軍奮進、逆鋒而上,成為阻擋金兵南侵宋朝的第一道屏障。
正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接到命令之後的僅僅兩天內,他到了淮西重鎮廬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駐兵城外。
廬州知府是劉錡在順昌大捷中的最佳拍檔、樞密直學士陳規,只不過,陳規剛剛病逝;而城中只留下宣撫司統制官閔師古和他那兩千多名士兵,守城的擂木、滾石之類的守城器械奇缺,官吏軍民四散奔逃。
廬州作為淮西第一重鎮,它城牆的高度、厚度、以及保養情況等都比順昌府要強,城防設施也更加完備,從理論上說,劉錡會背倚堅城,創造出比順昌之戰時更輝煌的戰績。
所以,張司令原先的想法是,讓劉錡和他的兩萬八字軍在廬州和完顏兀朮的十三萬金兵周旋死拼到底。假如劉錡能夠再次取勝,最大的功勞還是落在他張俊的頭上;如果劉錡敗了,那也只是損失了他的一些外圍的力量,影響不大,劉錡最起碼能幫他爭取一些時間。
那劉錡呢,他又做出怎樣的一個決定?
劉錡在廬州城內仔細地巡視了一週,良久,嘆息道:“城不足守也。”
說完之後,劉錡連夜整軍,連同城中閔師古的部隊一起南撤,一直退到巢縣東南方一個名叫東關的地方,那裡依山傍水,形勢堅固,可以結寨自保。
劉錡棄城退守是有道理的。
在順昌大捷中,劉琦取勝的基礎有三個:天氣的悶熱、適合下毒的環境、和整整六天的準備時間。
而在廬州,這三個條件都不存在,戰鬥的準備時間甚至連一天都不夠。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劉錡不撤難道還要等死不成?
只不過,劉錡的棄城撤兵打破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