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絃歌如故(第1/3 頁)
“什麼是心?”
“心是什麼?”
在被林末認定為龍場溶洞的幽暗空間之中,林末腦子裡面就只有一個念頭,要想搞清楚心到底是什麼。
而且目的還並非是為了搞懂之後,可以從這個空間中脫離出去,而是好像魔怔似的,非要搞懂這個東西不可。
儘管儒道釋三家對“心”都有其詳細的論證和定義,可是林末一番琢磨之後,只覺得三家定義放到“心即是理”當中都是不甚恰當,腦子裡念頭紛呈,像只無頭蒼蠅一樣胡思亂想了不知多久。
終於在一個迷迷糊糊的時候,林末忽然想到,儒道釋三教對心的看法,是他們各自教派的看法,他要悟的卻是王陽明的心,那自然不能僅僅著眼於三教關於心的定義。
這個念頭一出,林末頓時一個激靈清醒了過來!是了!要想悟出“心即是理”的真諦,當然少不了從王陽明所學所歷中思考!
霎時間,林末腦海中的三教思想被擱置一旁,種種記憶畫面浮現在林末腦海當中,這些記憶畫面,全都是先前那場如同真實發生一般的夢境當中,王陽明經歷的事情。
不過林末此時回憶起來,卻像是他自己經歷的一樣。
那是王陽明學了三教思想,卻還是找不到聖人之道的時候,那時正值王陽明得罪太監劉瑾,儘管王陽明當即被貶,劉瑾卻還是沒有放過他,派出人一路暗殺,直到王陽明帶著僕從逃到了貴州龍州,偏僻惡劣的地理環境,使得殺手也不敢進去,這才活下命來。
那時的王陽明,朝不保夕、生死未卜,時刻覺得自己可能活不到明天,最大的遺憾便是沒有找到聖人之道,於是一有時間就獨立在龍場溶洞之中靜思,可惜能學的都已經在書本上,王陽明早已經滾瓜爛熟,再思之悟之仍是不得所悟。
終於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天氣,王陽明忽然靈光一閃,感悟到聖人也有過相似經歷,恍然大呼道:“孔子困於陳蔡,絃歌如故!”
林末腦海之中的畫面,到此為止,而林末也為之一愣。
“孔子困於陳蔡,絃歌如故?”林末喃喃重複著腦海中王陽明似乎頓悟著喊出的聲音,眉尖微蹙。
這個典故他倒是很有印象。
正是他在《春秋》當中讀到過的,可以說是孔子此生最大的一個危機。
那時孔子周遊列國,收到陳國三次邀請,認為陳國很有誠意,便來到陳國,結果因他推行的是“打壓貴族”的主張,很不受陳國權貴待見,一直滯留三年都沒有得到重用。
滯留三年後受到楚國相邀,便跟隨楚國使者離開陳國。
結果剛一走,就引起了陳國、蔡國權貴的注意,他們擔心孔子在這兒三年不得重用,去了楚國受到重用的話,怕是會針對陳國、蔡國,於是派兵將孔子及其弟子圍困在一個小島上面,也不殺他們,只讓他們自己斷糧餓死。
於是孔子一行人在島上絕糧七天,只有看運氣採集一些野菜飽腹,在這種情況下孔子仍然治禮習樂,有幾個弟子生氣埋怨,說都這種時候了,不敢留著力氣多活幾天嗎?更有人說,既然孔子的主張不受陳國待見,那稍微改一改就是了,只要有利於他們,他們肯定還是願意把孔子奉為上賓的。
孔子沒說什麼,只叫來顏回,顏回說:“先生的學說不被接納,那是當權者的恥辱,而不是我們的恥辱。如果先生因為被困而改了學說遷就他們,那才是我們的奇恥大辱。而先生現在講學談琴,是在做治學該做的事情。”
孔子點頭說了一句,“知我者,回也。”
林末記得,最終還是楚國派兵把孔子迎回,當然最後孔子還是沒有得到楚國的重用,因為他的主張不容於當時的割據時代,所以孔子終其一生也沒有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不過卻不妨礙他成為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