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1/2 頁)
卻說張昭獻計曰:“且休要動兵。若一興師,曹操必復至。不如修書二封:一封與劉璋,言劉備結連東吳,共取西川,使劉璋心疑而攻劉備;一封與張魯,教進兵向荊州來。著劉備首尾不能救應。我然後起兵取之,事可諧矣。”權從之,即發使二處去訖。且說玄德在葭萌關日久,甚得民心。忽接得孔明文書。知孫夫人已回東吳。又聞曹操興兵犯濡須,乃與龐統議曰:“曹操擊孫權,操勝必將取荊州,權勝亦必取荊州矣。為之奈何?”龐統曰:“主公勿憂。有孔明在彼,料想東吳不敢犯荊州。主公可馳書去劉璋處,只推:‘曹操攻擊孫權,權求救於荊州。吾與孫權唇齒之邦,不容不相援。張魯自守之賊,決不敢來犯界。吾今欲勒兵回荊州,與孫權會同破曹操,奈兵少糧缺。望推同宗之誼,速發精兵三、四萬,行糧十萬斛相助。請勿有誤。’若得軍馬錢糧,卻另作商議。”
主動與被動,做事情,我們主動就是進攻,被動就是防衛。東吳現在就是主動出擊,劉備也就成了被攻擊的物件,只能防備。如果你現在處於劉備的位置,你如何處理?無論是孫權還是曹操,兩個都是對劉備現在不利的。劉備都在他們的戰鬥中損失,我們該如何在他們的戰鬥中保持自己的利益和實力麼?事情,總是在變化,互相制約著。我們在被動接受了事情的時候,也就需要根據情報和實際戰場/商場資訊進行對策,安排,行動起來,把握瞬間的好情報,往前發展。
謀者的資訊和情報流通是相當的豐富和準確的。龐統和諸葛亮就是掌握了資訊,所以,處理事情比較得心應手。如果不是,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的時候,就會和劉備一樣不知所策,更有可能會越想覺得事情越困難,越不可完成。這將是多麼的悲慘的心態,影響著一個人,然後按這麼一個人的思維去成為現實。
我對資訊的收集和敏感度屬於比較低的型別,所以,反應和處理事情方式都比較緩慢,呆板。是啊,這些年,我都不重視資訊,反應如何得意靈敏呢?而且,從小就缺乏鍛鍊。2010年,讓我領悟到了資訊的靈性和改變。希望自己能改變。
玄德從之,遣人往成都。來到關前,楊懷、高沛聞知此事,遂教高沛守關,楊懷同使者入成都,見劉璋呈上書信。劉璋看畢,問楊懷為何亦同來。楊懷曰:“專為此書而來。劉備自從入川,廣佈恩德,以收民心,其意甚是不善。今求軍馬錢糧,切不可與。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劉璋曰:“吾與玄德有兄弟之情,豈可不助?”一人出曰:“劉備梟雄,久留於蜀而不遣,是縱虎入室矣。今更助之以軍馬錢糧,何異與虎添翼乎?”眾視其人,乃零陵烝陽人,姓劉,名巴,字子初。劉璋聞劉巴之言,猶豫未決。黃權又復苦諫。璋乃量撥老弱軍四千,米一萬斛,發書遣使報玄德。仍令楊懷、高沛緊守關隘。劉璋使者到葭萌關見玄德,呈上回書。玄德大怒曰:“吾為汝禦敵,費力勞心。汝今積財吝賞,何以使士卒效命乎?”遂扯毀回書,大罵而起。使者逃回成都。龐統曰:“主公只以仁義為重,今日毀書發怒,前情盡棄矣。”玄德曰:“如此,當若何?”龐統曰:“某有三條計策,請主公自擇而行。”古
玄德問:“那三條計?”統曰:“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此為上計。楊懷、高沛乃蜀中名將,各仗強兵拒守關隘;今主公佯以回荊州為名,二將聞知,必來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後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夜回荊州,徐圖進取:此為下計。若沉吟不去,將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軍師上計太促,下計太緩;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
做出決定,開始行動。放棄現有的,進取目前的前進步伐。我們大多人,就是害怕在失去現有了而逃避或逃離,這樣將直接在失去現有利益時,更加失去希望和機會。包括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