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4/5 頁)
水泡澡。
不過李啟松感受最深的,還是集中居住以後找活路、找錢(賺錢)更容易了。李啟松有一臺打米機,空閒時間幫別人打米。李啟松說,以前打米很艱難,現在方便了。因為有通訊工具,有手機了,聽到聲音就知道打米的人要來了。也可以發簡訊,就是有點貴。打電話一個月大概就是50元左右,接電話不收錢的,用“大眾卡”。
陳代康說,我們一個鄉在幾個月的時間裡,行動電話增加了300多部。
我問陳代康,農民的收入增加了,你們呢?
陳代康憨厚地笑了笑,說我們有一點加班費,不多。這是一個體制問題。我們的收入水平在目前來說算是比較低的,但我們在基層也習慣了。我們的收入雖然不多,還是覺得幹起來帶勁,有成就感。老百姓信任我們就有成就感。
。 想看書來
潤物細無聲(2)
我問,老百姓信任你,擁護你,感到愉快,是不是?
陳代康說,是。我認為,推進城鄉一體化這個創舉,它帶來最大的效益,就是幹群關係融洽了,社會和諧了,群眾對我們政府信任了。在整個整理土地的過程中,我們感覺到,不但農民在變,農村在變,幹部也在變,包括機關幹部、村社幹部。我們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鍛鍊,我們的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我們的工作方式也在轉變。比如過去,在土地整理以前,我們經常出個通知、計劃,各個村往下發,那你就按這個通知、計劃去做。現在我們幹部思想變了,就是用民主協商的方式去解決。我們每出臺一個政策,都要和群眾商量,實施過程中也要和群眾商量。比如使用土地,讓老百姓搬遷,都要實行民主協商制。鄉幹部過去是命令式的,現在是協商式的。
我問,從命令式轉變為協商式?
陳代康說,是。在整個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都不是鄉上提出來說了算,都是和老百姓商量,大家同意了才算。這是第一個變化。
我問,第二個呢?
陳代康說,就是黨員幹部的責任感、責任心加強了。我們的黨員,我們的幹部都是劃分了責任區的。你的範圍是哪個村、哪個社,你的社員是哪些人,你就要負責幫助他們。就是說老百姓反映什麼問題,他這裡有一張單單,單單上有具體的問題,在多久之內要解決,你就要記下來,要解決。解決的情況怎麼樣,還要群眾簽單。這就是我們的“一區兩好”。一區就是責任區,兩好就是幹部為群眾好,群眾說幹部好。所以我們的幹部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深入群眾,他們關心的問題,他們盼望的問題,他們反映的問題都能得到及時處理。
我問,如果幹部不這樣做呢?
陳代康說,我們把黨委書記、鄉鎮長、分管書記的電話給大家公示。公示的是行動電話,實際上就是老百姓電話。如果有些幹部一天到晚喝酒,一天到晚沒給大家幹事,你可以給我們反映。還有舉報電話,大家來解決,監督幹部。幹部變了,群眾也在跟著變……
我問,怎麼變?
陳代康說,一是觀念變了,變開放了。二十幾個施工隊在這裡施工,群眾感受到外面的變化,感受到外邊人的思維,衝擊很大。二是輿論變了。說務工的、說家庭經濟的多了,說奇談怪論的、發牢騷的少了。農民聚在一起,議論較多的是問你又到哪裡去務工了,哪裡有專案可以找錢(賺錢),這方面話題多了。三是關係變了,幹群關係變密切了、變和諧了。過去有些時候連會都開不起來,現在一喊就來。他怕又有什麼好政策他不曉得,或者又有什麼優惠他漏掉了。四是心態變了。群眾覺得縣委、縣政府是幹事的,覺得共產黨的政策確實好,都擁護推進城鄉一體化。因為城鄉一體化解決了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解決了收入不平等的問題。收入的不平等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