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第3/4 頁)
會照顧好母親妹妹們,順寧也表達了相同的意思。晉保見他們如此懂事,倒也放了些心。
容保則拉了三哥張保與侄兒端寧去喝酒,託他們幫著照看妻子兒女,張保與端寧也一一應了。
淑寧將做的所有衣服鞋襪荷包都打包好了,託哥哥給桐英送去。端寧回來時幫桐英捎了一把象牙柄的匕首,外鞘上刻著一行蒙古文,淑寧問了哥哥,方知是“與你同在”的意思。她收下匕首,默默為桐英祈福。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皇帝告祭宗廟社稷,命皇太子留守,親自帶兵出征西北。
大軍出發那天,淑寧與母親隨著那拉氏、沈氏等人坐著馬車到了城外,與其他為家人送行的女眷們一起,送走了出征的親人。
(本來我想給本章起名叫“心心”,但後來還是決定用“依依”了,反正那麼多人認錯,就索性真起個這樣的標題吧…)
二零八、家務
卻說今年新年時,張保回家,與妻子兒女一起商量了幾天,決定改變過去的田地種植計劃,不再僅僅種稻米,而是以小麥為主,稻米、玉米、大豆、花生、土豆等多種作物為輔。
從前張保在奉天和廣州時,所管農事,都以稻米為主,其他作物只是沾個邊,但小麥卻從未種過。因此在房山一見那餘家的地有一半是種稻的,便買了下來,索性全部改為稻田。
然而他在直隸做了一年多的官,對北方的種田方式也有些瞭解了,知道小麥畝產更高,更適合自家地裡的土質,便改了初衷。又因在山東做官的蘇萬達寫信來時,曾說起當地百姓種田,愛將小麥與大豆輪番套種,說是大豆能肥田。張保於是便與家人商量過,給自家田地置定了新的種植計劃,春耕大豆、玉米、花生等物,秋種小麥,僅留一百畝田種稻,挑的還是近水又在山邊不怕冷風的肥地,選出最擅長精耕細作的佃戶去料理,以搏高產。
淑寧還建議加種油菜,不過是在林間開墾出的小塊田地上種,不佔用大片的土地。
她年前問起保定莊子上的出產能不能交由自家糧行出售時,才發現自己犯了個錯誤。其實京城周邊種稻米的農戶不多,大部分是種麥的,保定莊子上也不例外。所以能保證來源的稻米,只有自家秋收得的部分、家中各人的祿米以及通州那邊的糟糧而已。她也不迂腐,便讓顧全生將米行改為糧行,連麵粉、玉米、花生、豆子之類的生意也做了,其中大半花生與豆子,便與油菜籽一起被轉買給油坊榨油。又是一筆收益。
其實若不是實在受不了油坊的油膩,她還想在糧行旁邊開一家呢。
張保對於女兒地開源計劃是很讚賞的,常常感嘆她為什麼不是兒子。卻因此得了女兒的白眼,便也樂呵呵地道“女兒也不錯”。他親自為糧行改了名叫“順豐”。又給通州那邊地堆房起名叫“恆福”。為了監督家中土地的改種計劃,他特地在直隸衙門年後開衙時,趕回去迅速處理了堆積地事務,便向上司討了一個月的假,重回房山來。
佟氏問起這樣做會不會不妥。他卻笑道:“我只是一個輔官,不過是負責些瑣碎的小事,少我一個,有什麼要緊?若是不妥,藩臺大人也不會答應。更何況,費老爺子和葉師爺還在那裡呢,不會有事。”佟氏這才放心了。
有了經驗豐富的老爸坐鎮,淑寧也輕鬆下來,她轉而留在京中。負責起通州的事,挑了牛小三為管事,負責恆福地事務。佟氏覺得牛小三為人老實了些。怕他會被人佔便宜,便給他配了個機靈些的丫環做老婆。讓他成了家。便帶另一房家人到通州去。
家裡的這些產業漸漸上了正軌,而張保。也親自送了長兄幼弟出征。這時已近三月,田間果林荷塘諸事都料理妥當,糧行的生意走上正軌,通州的堆房,剛剛做了一筆上百石的生意,得了一百兩銀子,那位糧商還引薦了另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