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被痛苦萬分地扔進了罪與罰那萬劫不復的深淵。
愛在這時變樣了,完完全全。伯格從此永遠也不能停止把他與漢娜的生活和他與別的女人的生活相比較,永遠都在尋找漢娜那無罪的複製品。他永遠也找不到。
哲學把人遺忘了
如果你把它當做一部愛情小說來讀,起先將體會到在這個飛一般旋轉的時代已經沒時間沒能力切身體會的愛情的艱難與純粹。然而,本哈德·施林克作為一個好作家,輕鬆而毫不留情地戳穿了我們企圖拋棄自己責任的幻想,擊中我們正麻木起來的靈魂,他在說,生活在歷史中的每個人,就其人###、道德、使命來說,從來都不是無罪的。對於歷史,誰都做不了局外人。
伯格自問:〃我們這代人應該如何對待屠殺猶太人那段可怕的歷史?〃對著入獄的漢娜,伯格該告訴她不要為了這個愚蠢的謊言而犧牲自己的一生嗎?該為漢娜展示一種生活遠景以爭取她縮短刑期的努力嗎?當伯格明知漢娜在做自己不利的事情時,他無論出於愛情還是出於人###都不能視而不見,可是,按照他哲學講師的父親的看法,伯格必須尊重人的自由和尊嚴,必須讓漢娜本人做最後的決定,而不是在她背後和其他什麼人談。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有愉快的解決辦法。漢娜為自己羞恥而走在毀滅的路上,設若她一生中最大的謊言被揭穿,因此得到釋放,這個喪失了命運自主權的女人便真的得以解脫嗎?同樣,作為法律系學生的伯格明知有罪與否關乎表達方式,更明知漢娜的隱衷,卻在法庭上保持沉默,是因為怯懦而不去拯救他所愛的女人,還是出自對漢娜尊嚴的根本的尊重?作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在這個時候,人提煉出來的哲學無情地把人給遺忘甚至拋棄了。所有的人都只能生活在歷史裡,生活在歷史掩映下的現實中。人們所要竭力辯白的,不過是他們做的,是事實,那麼既然是事實,不說也就罷了。從這個角度說,對罪惡的理解和譴責的永不調和的痛苦是一代德國人的命運,而如果攙雜以令人心碎的愛情,伯格就比其他人更難擺脫和戰勝這種命運時刻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哲學幫不了他,法律幫不了他,寫出自己的故事也幫不了他,生存即命運。或許每個中國人都沒法像德國讀者那樣感同身受,但是,《朗讀者》讓人不由自主地對那個以思考著稱的民族抱以無限憐愛,也因而感觸到作者在進行這段〃聞所未聞的獨白〃時內心深刻的隱痛。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袁楠:一種西西弗斯式的閱讀(2)
德語是縝密的,如同他們的球隊,如同他們的思維與交往方式。無可否認的是,這是一部典型的德國小說,作家反反覆覆地探索著,大段大段德國式對正義和罪惡的嚴肅思辯,或者有關尊重他人與追求自由的悖論,難免會讓中國讀者沉重起來;然而正是這一部分,成就了它的多義###和在史上留下回響的巨大可能。要向這個德國作家表示敬意,因為他在進行無法停止的苦痛思考時,從未炫耀過任何文學形式上的技巧。這是一個很老實的故事,人們都看得懂,並且可能都覺得好看,不過是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莎士比亞,他們各自得出的隱喻和象徵不同罷了。就我而言,我以為伯格的朗讀,或然是曾處在黑暗中的德國人對自身靈魂的燭照;而《朗讀者》本身就是應該被朗讀的小說,不僅因為聲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眼睛的勞苦,更重要的是,為被作家逼到思考最邊緣的讀者提供一扇門……朗讀的次數愈多,你或許就愈能奇妙地聽到原文所傳達的深長意味。童自榮先生做了這樣一件好事。
對這樣一部小說來說,我們不通德語多麼遺憾,不過慶幸的是,小說的中譯本在很大程度上清晰地表達出了一個異常複雜的話題。在當下遭遇《朗讀者》,它引發的思考才剛剛開始,而且,就人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