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5 頁)
提醒我。”
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南新鄉,比干墓還在,那裡有個石碑很特別,上寫“殷比干莫”,相傳是孔子真跡,那個“莫”字就是“墓”,一說為通假字,一說是孔子故意去掉了“土”,原因是碑下就是土。
《封神演義》說比干死後被封為文曲星君,民間傳說中,比干又成了“文財神”,坐騎為金聖孔雀,理由是沒有心就沒有貪心。不過這個文財神和正財神趙公明、武財神關羽、文財神范蠡比起來,名氣要差很多。
最後提一件事,有一說為帝乙想立弟弟箕子為繼承人,箕子說立長子微子啟,比干卻說微子啟為庶子,應該立嫡子子辛,在我看來,此說頗不可信。
三十一 不食周粟——伯夷、叔齊
《伯夷列傳》冠《史記》列傳之首,雖叫伯夷列傳,實則是伯夷叔齊列傳,因為伯夷和叔齊的事蹟基本一樣,是無法分開的。
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致,字公達。二人都姓墨胎,是孤竹國的王子。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老二叫什麼?答:不詳。
現在先說一下孤竹國。
孤竹國又寫作“觚竹國”,觚是青銅製的酒器,竹是用以記事的竹簡。一說,觚和竹都是用於記事的東西。另有一說,孤竹是竹子稀少的地方,即指不產竹子的北方。還有一說,孤竹指的是男性的生殖器,是一種圖騰崇拜……
孤竹國誕生於商朝初年,統治中心為今河北省秦皇島盧龍縣,範圍包括今唐山市的東部、遼寧省的西南部和秦皇島市的全部,是冀東地區最早的地方政權,春秋時敗亡於齊桓公之手,存在時間約為940年。
簡介完畢。
言歸正傳,孤竹國國君生前有意立幼子叔齊為接班人,死後大臣們按照原則擁立長子伯夷即位,結果伯夷說應該尊重父親的遺願立叔齊,然後就放棄君位,逃出了孤竹國。於是大家就推舉叔齊即位,不料,叔齊卻說自己當了國君就是“於兄弟不義,於禮制不和”,然後也逃到了國外,並找到了長兄伯夷,一起過起了流浪的生活。孤竹國大臣們張口咂舌,很是無奈,不過還好,還有個中子呢,於是就立了那位二王子做了國君。
此時正是紂王無道、天下大亂之時,伯夷和叔齊避亂於北海之濱與東夷人雜居在一起,後來聽說西伯侯姬昌那裡比較安定,適合養老(不知二老高壽幾何),就相約要去投奔周國。不巧,到了周國的時候,周文王去世了,而此時武王姬發將父親的木製靈牌載在兵車上,向東進兵想要伐紂。二老見狀就上前拽住武王的馬韁說:“你爸死了不葬,卻去發動戰爭,這是不孝啊;你身為臣子要去殺害君主,這是不仁啊……”武王身邊的人一聽,呵,老傢伙,竟敢說武王不仁不孝,嫌命太長了吧,便要動手殺掉他們。這時候姜子牙說話了,“此義人也”,二老於是互相攙扶著就走了。
不久之後,武王滅商,天下朝周,二老認為這是很恥辱的事情,便以商遺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在首陽山這個地方隱居起來,靠採蘋(又名薇,一種野菜)活著。首陽山到底在哪裡,說法很多,在山西、河南、甘肅、山東和陝西都有,而且都有關於伯夷、叔齊的傳說,不知道到底是哪個。
後來有一天,來了個老頭,老頭對他們笑著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們雖說不食周粟,但這野菜難道不是周朝的嗎?”二人一聽,覺得有道理,便開始絕食,當感覺自己快死的時候,作歌一首,大意是:以暴制暴,我們不理解,周武王卻還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神農、虞舜、夏後的太平盛世轉眼就沒了,我們的歸宿在哪裡?只有一死,這就是命!歌罷不久,二老餓死在了首陽山。
墨胎允死後諡號為夷,墨胎致死後諡號為齊,按照伯仲叔季的排序,墨胎允為伯夷,墨胎致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