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是天塌了,於是想象出女媧補天的故事。
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被稱為“媧皇故里”。女媧、伏羲合稱陰陽二神、日月二神。
五 太陽神——神農炎帝
炎帝,姓伊耆,後改姓姜,名石年,又稱赤帝或烈山氏,一說即神農氏(或子孫)。炎帝生長於姜水,牛頭人身(牛圖騰)。與黃帝合稱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炎帝的出生與伏羲有點相似。炎帝的母親名女登,少典氏首領正妃,一日遊華陽,被神龍繞身,然後就懷孕了,於農歷四月二十六在烈山石室生下炎帝。炎帝人身牛首,三天就會說話,五天就能走路,三歲就懂得了種莊稼的方法。炎帝長於姜水(黃河上游、渭水地區),所以姓姜,有聖德,相傳是上天派來以火德代伏羲來治天下的,故稱炎帝或赤帝。因為教給了人們農耕之法,被稱作神農氏。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非常有名,體現了一種捨己為人,無私奉獻的精神。相傳神農嚐遍了各種藥材,中毒七十餘次(有傳說神農就死於嘗藥中毒),令人敬佩。
神農氏大治後,沿黃河向東發展,與少典氏的另一支——黃帝部落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被黃帝擊敗,於是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炎帝曾與九黎族首領蚩尤有長期衝突,不敵,於是求救於黃帝,炎黃聯軍大敗蚩尤並殺之。
當然,因為是神話傳說,版本經常會有很多種,關於炎帝的也不例外,下面這個版本現在已得到普遍支援。
歷代神農氏首領都號為炎帝(圖騰為牛),起於姜水,後一直活動於黃河下游,泰山以東,曾一度號令天下,但傳到烈山氏名叫參盧(帝榆罔)這位炎帝的時候已經大不如前,難以控制天下,出現了諸侯相侵伐的局面。而此時泰山西部的黃帝族部落逐漸興起,勢力龐大。炎帝想侵凌諸侯穩定局面,與軒轅氏黃帝在阪泉(—說今山西運城解池附近,一說今河北涿鹿東南)這個地方展開大戰,由於黃帝太過強大,經過三次激戰,炎帝徹底潰敗,結盟並歸順了黃帝,從此進入了黃帝的時代。
黃帝擊敗炎帝后將炎帝流於南方,後考慮到炎帝的聲望,又將其召回輔政,併合並了炎帝部落,後稱炎黃部落。
炎帝曾與蚩尤有著長期的部落衝突,炎帝屢次輸給蚩尤,並被其趕到了涿鹿(今河北涿鹿或泰山周圍),於是向黃帝求救,炎黃聯軍經過涿鹿大戰,將蚩尤擊敗並將其殺死,於是華夏一統。
還有一種說法,蚩尤是炎帝部屬,刑天又是蚩尤的部署,炎帝敗給黃帝后,蚩尤找黃帝報仇並幾次戰勝黃帝,但最終被黃帝用計擊殺。刑天又要為蚩尤報仇,於是出現了刑天舞干鏚的故事。之後黃帝將炎帝流放南方,後又召回,組成了華夏族。
更有一種不可靠的說法,說蚩尤就是炎帝,應該是最不可信的了。
關於阪泉大戰和涿鹿大戰的具體情況,請看軒轅黃帝卷。
故事講完了,透過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除了炎帝出生比較玄乎之外,其他的故事沒有涉及到神(兩次大戰過程有很濃的神話色彩,不過大戰本身卻是歷史事件),應該說只是傳說,而不是神話,歷史逐步從神話脫離出來,步入正軌。
炎帝作為華夏二祖之一,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最重要的是解決了人們的吃飯問題,教會了人們進行農業生產,這個意義是極其重要的,中國人從此開始逐步脫離了遊牧生活,開始了農耕文明。
除了農耕和嘗百草之外,炎帝還有以下貢獻:
1、開闢市場,用貨物交換貨物;
2、發明麻布,從此人們不用再穿樹葉,裹樹皮了;
3、做五絃琴,定下了宮商角徵羽五音;
4、發明弓箭,用於打獵和自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