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部分(第1/4 頁)
心中有了成見,李貞便起心要刁難一下此人,這便輕皺了下眉頭,一副隨意的樣子開口道:崔刺史過譽了,本王所為不過僥倖二字罷了,能有寸功皆是父皇英明、將士用命所致,本王不敢貪天功為己功,罷了,不說此事了,本王若是沒記錯的話,崔刺史到任已有兩年了罷?
崔明禮不明白李貞為何會如此問,可還是恭敬地答道:殿下好記性,下官是貞觀十六年六月到的任,沒能趕上為殿下遠征塞外送行,甚是抱憾,好在殿下凱旋歸來,下官能得見殿下之雄風大展,萬幸,萬幸也。
唔,兩年不算短了,本王對隴州的政務甚是好奇,卻不知這隴州之地有多少戶人家?田多少?耕牛幾何?軍戶幾何?歲入又幾何?李貞不動聲色地將一連串的問題砸了過去,登時便令崔明禮愣了一下。
回稟殿下,隴州共五縣一府,其中州治有民六千七百三十八戶,田一千五百頃零三十五畝七分,耕牛三百零二頭,軍戶兩千零三十二戶,州治以商貿為主,歲入錢二十一萬三千五百八十三貫又三百文,糧六百八十七石;千源有民三千三百二十一戶崔明禮雖是愣了愣,可很快便回過了神來,一張口便將一連串的資料包了出來,居然能精確到文這個最小的單位,足見其對於政務之熟捻。
呵呵,沒想到這麼個馬屁精還有兩手麼,能將這麼串數字記牢已是不簡單了,這一個中州之地,一年的歲入竟然比不少上州還多,雖說有絲綢之路的關係,可能達成這等政績已是難得得很了!李貞心中一動,對崔明禮的印象好了不老少,這便笑著誇獎了一句道:崔刺史胸有百姓,本王欽佩得很,若是天下為官者,都能將百姓之福祉時刻掛在心中,何愁我大唐不強盛。
多謝殿下誇獎,下官愧不敢當,此乃為官之本分耳,實無稀罕之處。一聽李貞出言誇獎,崔明禮登時便激動得臉色發紅,忙不迭地起了身,恭敬地遜謝道。
李貞虛虛壓了壓手,示意崔明禮落座,這才正容道:唯本分才是難能,若是滿朝官員都能守本分,大治自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罷,崔刺史能將此等中州治理得如此繁華,實難能可貴,本王甚是好奇崔刺史是如何施政的,不知崔刺史肯賜教否?
見李貞不像笑的樣子,崔明禮可是真的激動了起來,一抬**便又要站起來答話,可他還沒動彈,李貞便笑著搖手道:崔刺史坐著說罷,本王素來不好虛禮。
謝殿下。崔明禮謝了坐,深吸了口氣,壓住心中的激動之情,很是恭敬地開口道:隴州地處關中之末,有商貿之地利,更兼土地肥沃,本就是個聚寶之所在,只須勤勸農桑,鼓勵商貿,自可有歲入之盈,下官以為州治當以工商為主,農為輔,而縣治則反其道而行之,既可得商貿之利,亦不誤農桑之歲入,正所謂因地制宜,便是其理。
好傢伙,這小子還真不是蓋的,能知曉因地制宜已是實屬難能,敢提倡工商則更是可貴,呵呵,敢情這廝不但拍馬是好手,搞經濟也有兩把刷子,不錯,不錯,唔,長孫無忌不喜歡此人,怕不是因其好拍馬之故,而是因其行為有些子離經叛道罷。李貞自己就是個工商派人物,對於所謂的重農重商之爭歷來是反感得很,在李貞看來,古人思考問題都太絕對化了些,商、農都是一個國家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何來貴賤之說,只要國民能富裕,那些個狗屁君子不君子的,簡直就是瞎扯淡罷了,不過嘛,想歸想,做歸做,但卻不能宣之於口,哪怕李貞貴為親王也不成,就算李貞登上了帝位,再沒有完全掌握朝局的情況下,要想剔除那些個儒家思想中的糟粕也沒可能,可眼前這個崔明禮身為儒家子弟,卻鼓吹工商,還真是令李貞很有些子佩服其勇氣的,這便沉吟了一下道:聖人云:重農重商,君子小人之分際也,崔刺史以為如何啊?
李貞此言一出,崔明禮的臉色立馬漲得通紅,坐都坐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