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部分(第4/4 頁)
此番為救援災民,已動用了各州、府之常平倉,便是大都護府之戰備糧庫也已消耗過半,據‘燕記商號’訊息,隴右、山西等地之糧草大多已被朝廷調集為軍用,若欲調糧,恐只能從江南起運,明年六月前勢必無法抵達安西,原先預定之出擊天山以北戰事恐將因此而延後。”
“西突厥那頭情況如何?”救援災民之後必然會影響到軍用糧草之儲備,這一條李貞當初在下令開倉放糧的時候就已經計算過了,故此,聽了莫離的解說,也沒怎麼放在心上,只是皺了皺眉頭,轉移了話題。
莫離點了點頭,從几子上拿起了羽毛扇,也不管此時天寒地凍地,就搖了起來,笑著說道:“據‘旭日’昨日傳回來的訊息,阿史那瑟羅與乙毗咄陸已休戰,各自引兵回撤,雙方所屬之各部族在此次大雪災中損失慘重,凍死牛羊無數,恐難支撐過今冬,預計開春之後,雙方該是會來個總了斷了罷。”
“嗯,此為必然之事。”李貞自是清楚草原民族每逢大災不是想著生產自救而是打著吞併其他部落或是向中原進兵掠奪來緩解自身的危機,西突厥也一樣不例外,只是此時大唐強盛無比,草原民族不敢南下,也就只剩下彼此吞併這麼條路可走了,很顯然,這等大混亂的時辰正是安西唐軍出擊天山以北的最佳戰機,只可惜如今京師裡的老爺子固執地要兵發高句麗,這不單影響到安西軍糧的籌集,更可能影響到安西唐軍的出擊計劃,畢竟大唐雖強,也很難支撐兩線作戰的消耗,對於能不能說服自家老爺子,李貞實是沒有一絲的把握,只不過此時尚未搞清京師裡真實的動態,李貞並不打算就此事多說些什麼,皺著眉頭想了想道:“此番救災糧草消耗大了些,可民心卻是攏住了,從長遠來看,還是合算的,只是本王以為,從此番救災的過程來看,官府的運轉尚有極大的不足之處,本王於回高昌的路上就一直在思考此事,也算略有所得,嗯,這麼說罷,本王打算設定一救災及濟貧之新機構——廣惠倉。”
專門用於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定的糧倉體系出現在戰國時期,是由李悝在魏國所行的平糴,其整體思路為官府於豐年購進糧食儲存,以免穀賤傷農,歉年賣出所儲糧食以穩定糧價,出現大的災情時,各地之平糴根據朝廷的指令開倉放糧已救濟災民,至漢武帝時,桑弘羊發展了上述思想,創立平準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錢帛物資,賤收貴賣以平抑物價,並正式設定了常平倉體系,到了後世各朝代,常平倉時設時廢,並不固定,至於大唐,則是在貞觀二年方始復置,但僅在少數州縣試行,後又於貞觀十三年強制向全國推廣,至貞觀十六年底已形成規模,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隸屬於戶部名下,在安西也有相關設定,此番李貞下令開放之糧倉中便有常平倉。
常平倉雖好,然則真要動用時,手續卻是繁瑣的很,地方官員根本無權利下令開倉放糧,非得有聖旨放可為之,就以安西此次大災為例罷——此番李貞不請示便下令開倉,已經算是觸犯了天條,若不是安西之地整個官員體系大多是李貞的嫡系的話,下頭那些官員未必會聽從李貞這等顯然是“亂命”的命令——按常平倉放糧的正規程式應該是:當某州出現災情之後,地方官員必須第一時間上報自己的頂頭上司,而後由縣、州、道一路輾轉上文至中央,經由朝廷各部決議之後,再上表皇帝,若是皇帝批覆可行,這才會派出欽差大臣到受災地主持放糧工作。這麼一道道的手續過下來,真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