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部分(第2/4 頁)
域各民族全都融合到漢文化中去。
毫無疑問,這等民族融合乃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所需要的時間不是一年、兩年,而是二、三十年,乃至百年,若是能成功,則將來的大唐中央政權將可免於邊患之困撓,縱然小有騷亂,也絕不會出現後世那等邊塞烽火不斷之景象,當然,願景是美好的,可現實卻是殘酷的,擺在李貞面前的難題堆積如山,最要命的問題歸根結底就一個字——錢!
沒錯,李貞是有錢,身為大唐首富,李貞本人並不缺錢,可問題是光靠李貞個人的財力要想實現民族融合這等大工程卻也是力有未逮,更何況李貞也不可能將自己所有的錢財都投入這個無底洞中去,就算李貞願意也不成,無他,御史筆頭如刀,一個刁買民心的大帽子就夠李貞去忙乎的了,更何況李貞此時還面臨著吳、魏雙王的重重壓力,光是維持“旭日”那麼個吞金大戶便得耗費李貞近半的歲入,哪還有足夠的實力去支撐整個民族融合的大工程,最多隻能是提供一些啟動資金乃至不時地救濟一二罷了,再多就超出李貞的承受能力了。
要想使整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走上正軌,唯有從內部著手去建立造血機制,這一條李貞心中有數,先前李貞從內地帶來了大批的工匠和技術人員,就是為了籌建各種工坊所用,但那僅僅只是杯水車薪,只能算是為整個計劃提供一些啟動的資本罷了,所入遠不足以支撐整個戰略規劃的運營——西域之地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經要地,關稅收入確實是很可觀,但扣除了各種政務、軍務之用後,所剩其實已是無幾,更何況李貞清楚地知道,海上絲綢之路很快就將興起,到了那時,陸上絲綢之路必將陷入急劇的衰退之中,真要是完全靠關稅來辦事,那隻能是埋下全盤皆輸的禍根。
自身財富不足依,關稅也不可靠,要想為安西建立完整的造血機制就必須另想他法——沒錯,西域之地大多是沙漠與草原,但其實西域並不缺少財富的來源——西域各種礦藏極其豐富,先不說此時尚無法利用上的石油,便是鐵、煤、金、玉石等礦藏便多得數不勝數,著名的和田玉、阿爾泰山砂金等等早在先秦時期便已開採,這些都是聚寶盆,但限於眼下的開採條件,其實所獲並不算多;馬匹牛羊等西域盛產之物若是販運至內地也是一筆極為可觀的收入,可問題是現時代的交通實在是太糟糕了,一千隻家畜從西域出發,運至內地後,能活下來一半已算是個不錯的結果了,再扣除路上的各種花費,儘管兩地間價格差了十倍,可實際所得卻也實在多不到哪去,當然,若是天山以北以及蒙古之地也控制在李貞手中的話,那情況就不同了,馬匹大可不必走西域這條艱難之路,從河北道走,路途短不說,交通條件也好上許多,可問題是如今天山以北掌握在西突厥手中,而整個蒙古大草原則是薛延陀的天下,都不是李貞眼下能把握得住的,很顯然,馬匹牛羊的貿易短時間裡也是指望不上的。
礦藏一時發揮不了作用,西域最豐產的馬匹牛羊也因所佔地盤有限而登不上臺面,還真是令李貞頭疼萬分的,不過嘛,這也難不倒李貞,畢竟前世那會兒的經歷可不是白混的,經過一番思索之後,李貞將注意打到了土地上頭——棉花!
西域之地沙多土少,糧食作物產量極低,雖也有種植麥子、稻穀之類的糧食,可其產量卻根本不足應付口糧,好在西域各族大多以牛羊肉為主食,倒也不虞糧食之缺,很顯然,西域之地若是搞墾荒種糧的話,只能是事倍功半,得不償失,但是,西域之地卻是整個大唐最適合種棉的地方,其日照充足,降水稀少,空氣乾燥,晝夜溫差大和利用雪水人工灌溉,這為棉花的生長提供了其他棉區所不及的良好條件,再加上因氣候乾燥之故,西域棉區從無紅鈴蟲危害和極少發生爛鈴,這就減少了防治病蟲的勞力與費用,降低了生產成本,後世的新疆尤其是南疆的棉花可是聞名全世界的優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