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圍點打援(第1/2 頁)
湖北提督署常駐襄陽府,節制襄陽鎮、鄖陽鎮兩鎮,統轄前、後、中、左、右五個提標營,兼轄黃州、漢陽二協,以及襄陽城守營、武昌城守營、荊州城守營、蘄州營、德安營、興國營、均光營、荊門營、安陸營等各地方綠營,總兵力達一萬八千多,佔了行省兵數的百分之三。
當然,也有人會問,為什麼一個省才不到兩萬的軍隊,祝灝麾下直屬第一軍卻有兩萬多的滿額編制。其原因很簡單,不是誰都能像祝灝那樣卡bUG,利用四川的混亂一而再、再而三擴兵。
而且,還有個最重要的關鍵原因,他們沒有祝灝有錢,也沒有他那樣完備的工業能力,可以自行製造大部分的武器、裝備,單單給每個人配一頂鋼盔就不是普通的地方督撫能夠做到的。
但話又說回來,別看吳鳳柱手底下管著一萬八的正規軍,其實戰鬥力並不強。滿清為了防止綠營造反,一直都在對綠營進行閹割,不僅他們的武器裝備十分落後,駐地也分散得亂七八糟。
這也造成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一旦遭遇戰爭,除了軍事將領的直屬部隊,其他地方的部隊很難迅速聚齊。首先要由將領釋出命令到軍隊駐地,再由駐地趕往指定地點匯合,一來一回沒個好幾天完不成。
清軍為何在面對英、法聯軍,甚至小日本入侵時總是節節敗退,朝政腐敗、軍官貪汙、裝備落後、訓練不足等等是一個,清軍駐紮得散碎也是落敗的重要原因。
所以,裕祿讓吳鳳柱領襄陽鎮、五個提標營、漢陽協全軍進剿,真就並非一時半會兒可以將這些部隊聚齊。光集合部隊,轉運糧草,部署探馬等等一系列操作下來,就已經是五六天過後了。結果等他走到半路上,兩道南轅北轍的緊急軍令紛至沓來。
原來,明軍只花了半個時辰便攻破了宜昌城,守城遊擊將軍投降。隨後,他們並未作過多停留,只留下了一支千人的步兵團進駐宜昌,其餘部隊則休整半日後於下午坐船直抵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之稱的宜都縣。
宜都城內總共只有一支百多人的城防綠營,當看到黑壓壓的明軍推著上百門大炮出現在城下時,宜都知縣和綠營千總一合計,直接選擇了投降。
翌日,明軍如法炮製,一邊順江東下,一邊登岸收復城池。枝江、松滋同樣沒有做任何抵抗便被順勢拿下,直到到了荊州城下時,明軍才停下來開始挖掘壕溝、佈置防線,做戰前的準備工作。
荊州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建城史長達五千年,自古以來便是荊楚文化的根脈所在,先後有二十代楚國君主在此定都,時間長達四百多年。
從“天下第一循吏”孫叔敖到明代改革首輔張居正,從荊州走出去的宰相達一百三十八位之多。從愛國詩人屈原到李白、杜甫,歷史上還有大批文人墨客曾在荊州吟詩作賦。
相比宜昌,荊州這座城市更大,城防也更堅固。而且,荊州城內還有一座佔據半座城市的滿城,裡面住著兩萬七千餘口滿蒙八旗軍戶,在編八旗兵近四千,火炮、洋槍等武器裝備非常完備,論實力絕對不可小覷。
曾經,荊州駐防八旗在太平天國戰爭時期發揮了獨特作用,當時東南數省獨“荊州完善,安堵無驚”。清軍由此而“無回顧憂,乃得以其間籌餉練兵,克安慶,援江皖”,最終轉守為攻,攻陷了太平天國京城天京。
有這個前車之鑑,軍令部裡那些參謀軍官自然不會重蹈覆轍,他們日夜研讀資料,將荊州滿城的佈防圖翻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後決定採用圍點打援戰術,一定要拔掉這顆釘子,也才有了明軍圍城挖掘戰壕的這一幕。
但吳鳳柱此時還不知道明軍針對他和滿蒙八旗的計劃,他拿著兩份軍令頭都要大了。一封是湖北湖南總督裕祿要求他加速趕往宜昌,收復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