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7.祭司的威望(第1/5 頁)
非但是知識教的祭司, 哪怕是和尚道士,對陶珠兒這樣,在買地長大的活死人來說, 其實都是比較陌生的職業,買地這裡, 大多數寺廟都已經改業了,少數還保留了原有規模的大寺, 也只是維持著原有的建築規格,沒有更改罷了,實際上,早已經沒有從前寺廟的那些功能了。
其中原本的和尚,就算還有留下來的,很多也都重新蓄起頭髮來,娶妻生子, 雖然還從事和紅白喜事有關的事務,但人數顯然大大減少,而且也不再宣講神佛之類的東西——買地這裡, 私底下最大的迷信,毫無疑問就是迷信謝六姐,但公然崇拜六姐, 這是違反規定的事情,要被更士們捉拿的。
因此,和尚道士就顯得有些左右為難了, 宣講別的神佛, 百姓供奉香火就沒有那麼積極了,再者,往年的那些大和尚, 多數都出入達官貴人的府邸,主要還是靠他們的供奉來養活自己,但買地這裡,凡是有些成就的人物,無不竭盡全力,揣度六姐的喜好行事,生怕政審分私底下被人扣了,在一些要緊的商機上,被吏目捉到了把柄,隨意拿捏。這樣一來,他們心中就算有不安,最多私下對少女神像燒香拜佛,卻不會和寺廟再有什麼往來了。
少了財源不說,寺裡的人口多了,每個月的人頭錢也是不小的數目,再加上做和尚道士,是有戒律在的,不單單是不能娶妻,飲食上也有忌諱,從前是沒飯吃的人,被舍到寺廟裡,多少是條活路,現在買地這裡,錢淹腳面,真有‘慧根’,天生就喜歡燒香唸經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數和尚也都轉行了。
餘下的一些老和尚,去養老院的也有,靠出租寺廟的偏廂,維持屋宇、神像的修葺,轉行做‘管理員’的也有。就陶珠兒知道的,大蘭若內,主殿做白事停靈悼念的處所,其餘偏殿院落,基本都變成客棧,供旅人歇息,到了逢年過節時,還特別熱鬧,因為廟裡地方大,很多時候街坊團年都會商議著,把場地定在廟裡。
似陶珠兒這般,到底還有些在客戶老家生活記憶的百姓也罷了,倘若是現在十七八歲,正生在買地老城境內的孩子,那真是一輩子都沒見過什麼正經的宗教人員,得等他們到了羊城港,才能見到這個世面。羊城港的外藩多,各種教會的洋番教士,雖然不會在買地公然傳教,但買地也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特色穿著:黑袍子、頭巾,整潔的白色硬領子,在脖子上環繞一圈,有時候還會加一個銀片作為裝飾。天氣炎熱的話,有些教士就不戴頭巾了,但還有一種富有特色的寬腰封,這也是教士之外的人群不易見到的穿著。
除了這些背後有財力支援,可以公開在買地活動,不必轉行養活自己的移鼠教神職人員之外,羊城港也有很多知識教的祭司,因為各種原因前來公幹,他們的穿著就要隨意得多了,甚至很多由移鼠教教士,轉行來做的知識教祭司,還保持了原來的穿著習慣呢。
人們主要用知識教的紋樣來區分他們的身份:不管是什麼穿著,知識教的祭司身上一般都會有教徽元素,大多數時候,是一頂縫有紋樣的帽子,但在一些有級別的祭司胸前,也會出現精緻的教徽胸針,從質地來看,所費不貲,一般是一本翻開的書,做工精細的話,還會把書頁的紋路都做出來。
這樣一枚胸針,如果是金銀質地,大概也要個四五兩的賣價,要是不鏽鋼的,那更不得了,多少錢都買不到,肯定是大祭司向上申請,才能頒賜下來的榮譽表彰,證明這個祭司,絕對有赫赫功績,不知道開化了多少蠻夷部落,叫他們融入了華夏的語言體系之中。
從三棵樹夷寨過來和他們匯合的祭司,還屬於沒資格擁有教徽胸針的階層,所以大家還能親切地在祭司前面加一個‘小’字,不過,即便如此,他在夷寨的待遇,仍然是令人動容的,陶珠兒很快就知道了馬鍋頭為何痛快答應攜帶祭司同行,甚至還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