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蕭繹在江陵被圍城破之日,下令焚燒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其中包括從建康為避兵災而轉移到江陵的八萬卷書,梁武帝收藏的內府書畫數萬卷,統統付之一燔。昭明太子的這兩位弟弟,真可謂一對難兄難弟。
後來,蕭繹被北魏俘虜了,有人很奇怪地問他,你幹嗎要燒書,你不是手不釋卷,愛書如命嗎?他的回答是:“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王夫之在《讀通鑑論》裡談到這件事時,不禁嘆息:“未有不惡其不悔不仁而歸咎於讀書者,曰書何負於帝哉?此非知讀書者之言也。”
皇帝焚書,固然可惡,十分可惡,但應該看到,在中國焚書史上,他們焚的書,只是冰山可見的一角,而不可見的水面下的那九分之七,全是非皇帝的焚書者,對於中國文化所造下的罪孽,那才是罄竹難書的惡行呢!
就以渭南縣焚書坑所能看到的殘留物,何其可憐巴巴;對照近年來發現出來的兵馬俑遺址的焚燒規模,再聯想史書所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兩相比較,秦始皇焚書,真是小兒科得很,而不讀書的劉邦先生,特別是西楚霸王項羽先生,放起火來,那才是大手筆。項羽西屠咸陽,連咸陽宮、阿房宮、六國離宮、秦陵都燒得片瓦不存,什麼竹簡就不會留下來的。
秦始皇焚書時被例外允許保留的醫學、農耕書籍,從此蕩然無存,連片紙隻字都找不到了,這不是項羽乾的好事,還有誰!所以,是秦始皇燒書厲害,還是西楚霸王和他的江東子弟,還有那些趁火打劫的老百姓燒書厲害,也就不言自明瞭。
如果上吉尼斯紀錄大全,秦始皇是第一位官方焚書者,那麼,第一位民間焚書者的桂冠,給項羽戴上,是當之無愧的。
項羽那麼勇敢地放火,因為他實際上是個沒有什麼文化的粗人。雖然他做過“虞兮虞兮可奈何”的詩,與現在一些附庸風雅的先生,胡謅兩句打油詩的水平,相差無幾。正因為他沒文化,不讀書,所以比誰都恨書,就如同“文革”期間,只有初中和高小水平,而且老不及格的紅衛兵小將,由於恨書,恨老師,焚起書來,一點也不會手軟,是同樣的。
別看項羽是楚貴族,但滿腦袋裝的全是小農意識,在咸陽撈了一票以後,就要衣錦榮歸,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擁著虞姬回江東去了。在中國,凡具有小農意識的階級或階層,都對知識,對知識分子,存有一股狹隘的排斥的警懼心理,若說愛屋及烏的話,自然也就恨人及物,這是他能夠連眼皮不眨一下地大焚其書的內心動機。這就可以理解紅衛兵,像瘋了似的一定要踩上千萬只腳,讓老師、教授、學者、專家、走資派,一切有文化的人,永世不得翻身,恐怕也是這種拒絕文化的偏執心理在作怪而已。
由此可知,不讀書的人,造反可能是把好手,革命也許可能堅決,做一個衝鋒陷陣的痞子,可能是塊好料,但指望他們尊重知識,愛護文化,珍惜圖書,擺脫愚昧,無異於“與虎謀皮”。當時,“文革”發動者不會讓讀書人去焚書,因為他的手必定會抖,即使在脅迫下,手不敢抖,良知也會戰慄不已的。所以,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大破四舊的“文革”狂飆中,大量發動紅衛兵,和工人造反派,一馬當先,成為焚書的積極分子,道理就在這裡。越無知,越愚昧,越沒有頭腦,越容易迷信,越個人崇拜,越便於驅使。我記得,在那個顛倒的歲月裡,一群小將在小縣城的百貨商店門口貼出一紙勒令,不許他們出售一種名叫“太妃糖”的糖。可笑的,大家對這種無知不敢笑,更可笑的,商店居然將一塊塊糖紙剝掉再賣。
txt小說上傳分享
劉項原來不讀書(4)
現在重提舊事,彷彿天方夜譚,所以,項羽進咸陽後,帶著他的江東子弟,殺人放火,大家覺得正常;而蕭何到了關中,第一件事是派出人馬,四處蒐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