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4/4 頁)
讓全中國和世界更多的人瞭解它的藝術價值!
華傑
原文載《空中之友》報94年第10期
鐫刻如歌歲月
——訪著名金石書畫家李立
世界名人書畫家李立昨日剛從國外出訪歸來,於是,記者 慕名來長沙採訪了他。 李立, 1925年出生。湖南湘潭花石人。7歲喪父,寄居 外祖父家。外祖父家是書香門第,老人雅好金石書畫,與齊白 石過從慎密。每至除夕,家中總要把廳堂裡幾張掛的字畫取 下,又從閣樓上取出一批新的字畫掛上,年年如是。李立驚異 地發現,原來家中所有的字畫源於閣樓。一日,趁外祖母出 門,李立悄然登上閣樓尋幽探寶,果然別有天地。精美的字 畫,未使他驚歎,倒是字畫上的那方圓不一、古樸剛勁的朱印 令他心動。李立信手操刀,兀自裁下數十方印章貼上成冊,反 復賞玩,以為至寶。隨後便常到附近山上採回一堆堆烏珠石, 打磨後按譜刻起印來…… 舅舅從中看到了李立的才華,開始指點外甥治印。從此, 李立手不釋刀,樂在其中。束冠之年,居然自制“石庵印章” 一冊,藝驚鄉鄰。在家人的幫助下,李立將冊譜寄給遠在北方 的同鄉、前輩齊白石,竟受到白石老人的讚譽。老人驚歎李立 “刀法足與餘亂真”,感嘆家山又有臥龍,石庵能傾心學習於 餘,餘心雖喜又可畏也… …”從此,白石老人把家鄉的“替 人”記掛在心,常寄書函,告誡李立“始先必學於古人,或近 代時賢,大入其室,然後必須自造門戶,另具自家派別”。此 後,無論在涓水之濱的華中美術學院讀書,還是在西子湖畔的 杭州國立藝專攻讀,李立始終以白石老人的勸勉為座右銘,以 刀代筆,從無倦怠。 後來李立的金石書畫登堂入室,名噪一時。白石老人向他 索討仿自己的愛印“古潭州人”而刻的石章,替代自己遺失的 印,直至逝世。李立在半個多世紀的金石生涯中,以刀當筆, 刻削如泥,瞬間而成,古樸渾穆,“神刀”美譽由此而來。據 說這是從漢宮印中最難刻的“急就章”中發展而來的技法呢。 當年,他作為大陸藝術家首開兩岸民間藝術交流先河,攜篆刻印譜赴臺展覽時,這手絕藝轟動寶島;在香港、日本、東南 亞,多少人為這操刀弄章行雲流水般的境界歎為觀止。 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有一種時變時新的魔力,在於一代又 一代的文人各具特色的不懈追求。“方寸之地,氣象萬千”,千 百年來,金石作為民族傳統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有過雲蒸霞 蔚人才傑輩出的時代。慕前賢而不為所掩,法古人而不囿陳 規,他終於方寸中求得自己的廣闊天地。 他認定,沒有傳統,就會缺乏一種文化魂,如山無煙霞, 春無草樹。他牢記白石老人法乎古人而又“不雕琢,絕摹仿” 的教誨,在藝術之路上獨闢蹊徑。苦心研習甲骨、殷周金文、 秦磚漢瓦、竹簡軼線、“西冷八家”,皆有涉及,而後力求脫穎 而出。他治印,剛勁簡練,縱橫得意,古樸雄奇。他被藝術界 公認為當今高手,作品與王福庵、齊白石等前輩一起被列入日 本出版的《現代中國著名印人三十二家》,名字載入英國文獻 《世界名人詞典》、《國家名人傳記詞典》等。 而他的書法也另有天地,以甲骨、鐘鼎見長,尤以小篆別 具一格,融刀法和書法之長,古樸雄奇,力透紙背。他的花鳥 畫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