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4/4 頁)
廣大地主階層利益的暴力執法行為,但很久之後他們反而覺得當初應該和政府好好說話的。
一畝稻田理想化的最高產量也就一千斤稻子左右,就算是三季稻穀算下來也才不過三千斤稻子的產量,這還是絕對的理想化,但誰能做到三季稻子每季都能到達一千斤的產量,一畝稻田一年下來收入最多幾十塊錢,即便一個地主所有的土地都能達到這樣恐怖產量,那他一年的收入也不過千把塊錢,可真的有那麼高的純收入嗎?估計只有地主們自己才知道。
土地有償回收之後,自治區肯定會給予他們合適的安排。除了得到每一個公民應該有的那一絲絲土地之外,當然還有一大筆一大筆的土地回收補償金。有些大地主的補償金非常豐厚,豐厚到了如果他把錢放在銀行裡所得到的利息,足夠他不勞而獲生活下去了,當然如果要想請上些丫鬟之類的肯定是不夠用的。;
“資金要一直流動的社會才能真正叫做商品經濟社會。”張雨生的某些方面口頭禪是對這些地主們資金流向的最好解釋,儘量讓地主們的生計由單純依靠土地和剝削僱農,向投資各種實業轉變,將冗餘的資金透過投資這一手段流通起來,最終讓整個經濟體獲益,所以消除掉或者轉變“地主階級”這一詞語,最好就是把它改成“企業家”。
由此,張雨生設想的未來共和國的社會主體就是工人、農民,然後才是企業家之類的投資者。
之所以將工人排在第一位,是因為要想徹底復興中華,在這已經是科技創新層出不窮的世界,就必須成為一個工業強國,而工業強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工人人數比重佔總人口的分量要高於農業人口,反之就是農業大國而非工業國。
排在最後的是資本家們,或許不應該冠上這麼一個帶有階級色彩的詞彙,用“企業家”、“風險投資者”之類的詞語來形容更為恰當。正如他的預想一樣,商品經濟社會需要資金不斷地流通,人們生活需要不斷地消費,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人類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需求,而社會就是需要一大批企業家們來投資這些需求,不僅是滿足人們生活所需,更是為國家創造收入,要不然農業稅為零,國家要怎麼養活一大堆公務員、軍人還要不斷投資公共事業。
所以,不斷幫助協調的主體是農民,不斷教育培養的是工人,而最需要改造的就是地主階級。為此,張雨生特意舉行過一場別開生面的大會,大會沒有任何時間、地點記錄,與會的眾人在結束會議之後也是閉口不答,但之後種種經濟動向還是說明了這大會中張雨生說了什麼,而大會中的部分內容其實還是被不少人記錄下來以供未來做參考之用,透過他們的筆記,有些人還是瞭解到了一部分大會的內容,尤其是張雨生說的一些話。
“各位到場的想必都已經在心底恨死了人民自治政府,政府幾乎是沒收了你們的土地、剝奪了你們賴以生存的基礎。這傷害你們的動作雖然只有一個,但僅此一個行為便足以讓各位對新生的人民自治政府仇視不已。”
“無法否認,現在作為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尤其是在我們這些地理位置偏僻、民風剽悍、自然條件也不是很好的西南邊陲,大夥之所以能過上舒服的日子完全是依賴於那一畝畝土地、山林等等,但社會的主體是人,人民自治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而我們的社會中究竟什麼人群是主體?不可能是在座衣著光鮮的各位,當然也不會是我這樣的人。農民,他們才是主體,他們的需要才是社會的主要需要,他們的溫飽幸福才是整個社會進步的階梯。”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