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3/5 頁)
“陛下,這是根本不必要的擔心,臣相信沒有哪個皇子敢做這等大逆之事,因為這大明江山是陛下您親下來的,陛下之赫赫威名,早已在皇子們心中根深蒂固,諸王之中,任誰都沒有這個膽子敢反抗陛下的天威,就算他們暗藏禍心,也不敢付諸行動,論威望,論民間的影響,論軍事上的指揮能力,論朝廷與地方軍隊的實力,他們都不是陛下的對手,天時地利人和,諸王一樣沒佔,如此沒有把握的造反,諸王是萬萬不敢行之的。”
“再說,自古不論是造反還是起義,都必須有個名目,師出有名才能獲得天下人的認同和跟隨,諸王若造陛下的反,他們師出何名?以子伐父,此乃大逆不道之舉,他們若反,便自己將自己推到了被天下人唾罵孤立的絕境,諸王皆是聰明睿智之人,這些利害,他們必然清楚的。如果陛下向諸王下旨削藩,臣敢斷定,諸王縱然心有不願,但也會老老實實的遵旨行事,沒人敢違抗陛下的旨意。小
“如黃先生說的那樣,什麼調動朝廷大軍監視,又什麼先削小藩再削大藩等等,這些主張其實根本沒必要,反而會將陛下與藩王們的父子關係推到劍拔弩張的境地,而且很可能會弄巧成拙。陛下是天下共主,陛下的意志便可以決定一切,一道旨意可以解決的問題,完全用不著拐彎抹角畫蛇添足的自找這麼多麻煩。”黃子澄聞言面帶怒色,重重的哼了一聲。
蕭凡說著抬起頭,直視朱元璋,沉穩有力的道:“總而言之,削藩之事,其難並不在事情的本身,而在於陛下的決心,陛下若有心,一句話便可輕鬆解決它,陛下若無心,削藩之事難如登天!”
朱元樟深深的注視著蕭凡,他被蕭凡的這番言論震驚了。
此人到底有過何等不凡的經歷,竟將他的心事琢磨得如此透徹?滿朝大臣之中,有哪個大臣能夠有如此銳利的目光,所言所思能直透人的心靈?
蕭凡說的這些話,朱元樟當然比他更明白,沒人比他更清楚削藩之事的難度,對別人來說,削藩或許難如登天,如黃子澄,他一門心思的想著如何削藩才不會讓天下變得大亂,怎樣動作才會把影響減到最低,所謂的“削藩十策”根本就是一堆言之無物的廢話,黃子澄卻不知道,他的思考方向完全就是錯誤的,他只看到了事情的本身,卻沒看到執行這個事情的人。
這個人是誰?他是朱元璋!淮右布衣,起於亂世,擊倒了無數對手,一手建立了大明王朝!他分封諸王,只因他要這天下姓朱,若是他改變了主意呢?他不想分封諸王了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能賜予皇子們封地,當然也能收回封地,用不著找藉口,也不必搞什麼陰謀詭計,只要他朱元璋一紙令下。哪咋。皇子敢不乖乖服從?天子雖老邁。可他當年的赫赫威名仍在,天下間可稱英雄的人,已被他朱元璋殺得乾乾淨淨了,當今世上敢稱英雄者,唯朱元璋一人矣!哪咋。皇子有本事有膽量敢違抗他的命令?
是的,削藩對朱元樟來說,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當朱允墳和黃子澄在為削藩之事傷透腦筋之時,這個名叫蕭凡的年輕人一眼便看穿了事情的本質。
朱元樟看著蕭凡,他終於第一次對這個年輕人產生了惜才之意,以前蕭凡所獻的賑災之法,他只驚訝於這個年輕人於民政方面的才能,驚訝歸驚訝,他其實並不是太在意,天下之大,民政方面傑出的官員太多了,可今日的蕭凡,卻讓朱元樟再次深刻見識到了他的才能。
朱元璋轉眼看著身旁若有所思的朱允墳,心中暗暗嘆息。
但願這個蕭凡將來能夠好好輔佐孫兒。對允煩能一輩子忠貞不渝且盡心盡力,此子若稍加磨練。數年之後,或可為一代幕臣。
蕭凡的話說完半晌,大殿仍無一人開口說話。
朱元樟在想著更深遠的事情,朱允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