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5 頁)
幾下龍案,淡然道:“黃子澄,你是春坊講師,又是伴讀東宮,教授太孫課業,太孫是你的學生,你先來評一評太孫的這份奏本吧。”
黃子澄四十多歲,是個乾瘦矮小的中年人,他雙目有神,面孔瘦削,頜下幾縷青須,襯映得整個人精神矍鑠,十分乾練。
聽到朱元璋點名,黃子澄渾身也顫了一下,但他不敢有絲毫遲疑,上前一步,想了一下,道:“陛下,太孫這份奏本,文采是上上之選,駢句嚴謹,對仗工整,實是不可多得之佳作……但是,奏本中所言之觀點,陛下,請恕臣不敢苟同。”
朱元璋仍闔著眼,似是疲累了一般,靠在椅背上,但他臉上若有若無卻露出了幾分笑意。
“黃愛卿,說詳細點,你為何不敢苟同?”
“陛下,聖人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聖人千年前便將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劃分出來了,商人者,無論再怎樣粉飾其行,仍脫不了他們逐利的本色,既是逐利之輩,那便是小人,義從何來?臣以為,太孫殿下所言實乃大謬。陛下立國之初便以商者為賤業,是因為商者逐利忘義,不勞而獲,只知以低買高賣的投機之法為生,為世人所不恥,所以,太孫殿下所言,請為商人從賤籍中提拔出來,此舉乃違背陛下立國之初便定下的祖制,臣萬萬不敢苟同!”
黃子澄一番話說得中規中矩,不卑不亢,引聖人之言,反駁了朱允炆的觀點,群臣聽後紛紛點頭,這群大臣是從小讀聖賢書長大的,對黃子澄的反駁言論自是萬分贊同。
朱元璋眼睛微微睜開一條線,細長的縫隙中,一道銳利如刀鋒般的目光緩緩掃過群臣,隨即他的眼睛又閉上,慢慢吞吞的道:“黃愛卿不愧是春坊講讀官,學識文采不俗,呵呵,你們還有何看法?”
群臣低頭齊聲道:“臣等附議黃大人之言。”
朱元璋神色不變,枯槁的手指輕輕敲著龍案,一下又一下,彷彿敲在眾人的心上,群臣聽著那節奏緩慢的敲擊聲,臉色齊變,額頭上紛紛冒出一層細細的冷汗。
沉默了許久,朱元璋開口道:“你們都附議?沒人反對黃大人的話麼?”
群臣再次齊聲道:“臣等附議黃大人之言。”
朱元璋微嘆了口氣,道:“朕知道了,爾等都退下吧,太孫所奏之事,緩議。”
群臣紛紛面露喜色,“緩議”是一種比較委婉的說法,實際的意思是擱置,甚至永久不議。
看著大臣們動作一致的緩緩退出武英殿暖閣,朱元璋的臉色忽然陰沉下來。
帝王看待事情的角度與大臣不同,大臣們只看到事情的本身,而帝王看到的,卻是與事情有關的整個大局。
朱允炆能提出與他完全不同的想法,朱元璋並不生氣,對外他是殘暴嗜殺的皇帝,可他對內卻是一個慈愛溫和的祖父,他的殘暴嗜殺,完全是為了朱家子孫。
朱允炆能有自己的想法,朱元璋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高興。這個孫兒是他親自指定的繼承人,將來要從他手中接過這皇位和江山,代替他統治萬千子民,一個皇帝若沒有自己的主見,如何駕馭臣民?從朱允炆的這份奏本中,朱元璋清楚的感覺到,孫兒長大了,懂得分辨是非了。這個認知讓他很是欣喜。
朱元璋感到不滿的,是今日暖閣內群臣眾口一詞的聲音。
不論他們的觀點誰對誰錯,對帝王來說,臣子的眾口一詞,是個很不好的現象,這是臣權駕凌君權的先兆!這種現象十幾年前也曾經在朝堂上出現過,那時朝堂上一手遮天,得意狂妄的人,便是宰相胡惟庸!
今日這些臣子滿口聖人云的迂腐之調,異口同聲的反對朱允炆的觀點,將來呢?將來他朱元璋死後,若是朱允炆又提出一個令群臣不敢苟同的想法,他們是不是也如今日一般,異口同聲的反對,然後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