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攝政君(第2/4 頁)
笑道:“我都一把年紀了,還說什麼聖明不聖明!以後華夏部落聯盟還有仰仗你們這些年輕人!我如今年事日高,攝政早已有些力不從心。禹勤敏忠信,仁義明德,正是年富力強,又有治水之功,深得百姓敬服。可他畢竟為政尚淺,諸位首領對理政治國都很有經驗,可以暢所欲言,也讓他多瞭解一些治國之法。皋陶、伯益、后稷,你們都先說說看?”
皋陶躬身一拜,走到殿中,道:“皋陶受帝君命,作士以理華夏之民。臣認為,治理天下只需要記住八個字,‘信其道德,謀明輔和’。”
禹拱手道:“先生所言極是!只是該如何去做呢?”
皋陶輕捋長鬚,道:“慎德修身,遠於謀劃。九族和睦,群賢輔佐。自邇至遐,由己及人。”
禹拜謝道:“先生此言,真是金石之語。”
皋陶道:“哦,還有成就德業,既要知人,又需安民。”
禹嘆息道:“若是如此,恐怕堯帝也會感到困難!知人則智,可合理任人官職;安民則惠,百姓都會愛戴感恩你。如果既有知人之智,又有仁慧之德,又何必憂慮歡兜,何必流放有苗氏,何必害怕巧言諂媚的小人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皋陶道:“不錯,正是如此。評判一個人的行為要依據九德,評判一個人的言論也要依據道德。”
皋陶接著說,“首先要從他做事來檢驗,寬厚威嚴,柔和堅定,誠實謙恭,善治謹慎,善良剛毅,正直和氣,簡樸廉潔,剛強踏實,威武忠義,重用擁有這九德的人,便是天下之幸,社稷之福!每天宣揚三德,便家族和睦;每天敬重六德,則邦國振興;每天教化九德,便有賢才在朝輔佐,百官恭肅謹慎。教化百姓有‘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便是為父親要仁義,為母親要慈愛,為兄長要友愛,為弟弟要恭敬,為子孫要孝順。不要教百姓那些奇技淫巧,為官之人所用非人,便是禍害天下。上天懲罰有罪之人有五刑,分為墨、劓、刖、宮、大辟五種刑罰。五刑又合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之理。火克金,故墨刑以變其肉;金克木,故刖刑去其骨節;木克土,故劓刑以去其鼻;土克水,故宮刑以斷其邪;水克火,故大辟以絕其生命。五教來教化世人為善,五刑來懲戒世人行惡。明於五刑,以輔五教,便能德化法治,天下太平。”
禹恭敬拜道:“若依先生之言行事,定有績行。”
皋陶拱手回禮道:“皋陶才智淺薄,只是希望有助天下之道罷了。”
舜帝坐在高臺上點點頭,望著臺下的眾人,微笑道:“還有誰對治國有何意見?”
禹上前拜道:“禹以為,只要為君的人知曉為君之道,為臣的人知道為臣的職務。人人各司其職,那麼政事便能得到治理,百姓也能修德善行。”
舜帝頷首道:“不錯!君知君德,臣知臣責,良策不會束之高閣,賢才不會流落田野。凡事多聽百姓意見,不固執己見。治理天下不虐待苦寒無助的窮人,不忽視出身低微的賢才。這是堯帝爺當時在位才能看到的太平景象。”
伯益聞聽此言,也上前道:“是啊!堯帝爺德行如日光照耀大地,光輝照亮四方。他聖德英明,文化武治,真是皇天眷顧,讓他統治四海,成為華夏部落的共主!”
禹道:“順天得福,逆道得兇。這就像如影隨形、如聲傳響一樣,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伯益道:“不錯!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警戒自己,不要違背法度。不要沉迷遊樂,放縱自己。任用賢才要用人不疑,剷除奸邪不要猶豫不決!不要違背正道博取百姓讚譽,也不要不顧民怨滿足一己私慾。無怠無荒,自然四夷來王。”
禹也上前道:“臣以為,修德在於理政,理政在於養民。水利、火種、金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