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頁)
社會實踐的檢驗,才能加以確定。“如果把理論也當做檢驗真理的標準,那就有兩個標準了。這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的。”〔30〕
。。
2。 一個常識性問題引起的討論(5)
文章發表之後,有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人民日報》編輯部收到了20多封反對信。從來信看,這些人堅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否則,就是貶低馬克思主義理論。
在此情況下,《人民日報》理論部的人覺得有必要把標準問題講清楚,決定發表一篇有分量的文章。他們想到了邢賁思,就把讀者來信轉給了他,想請他就信中提出的問題寫一篇闡明真理標準問題的文章。
邢賁思的文章發表在4月8日的《人民日報》上。作者在文章中著重談了哲學同宗教的關係。他說,哲學和宗教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哲學用概念和邏輯的形式來反映世界的,“一般地說,它不崇拜偶像,而是用理智的力量來征服人。”宗教雖然也是現實世界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但它是一種虛幻的、顛倒的反映。與哲學不同的是,宗教“崇拜偶像”。因此,“宗教不是用理智的力量,而是用迷信、信仰來壓服人。”儘管哲學不同於宗教,但是,兩者有過合流的情況,如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哲學同宗教合流的另一種情況,就是“某一種唯心主義哲學,有時為了把它的一種理論推到極點,也往往向信仰主義乞靈。”作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來反對信仰主義和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的。“它從來不提倡盲目信仰,也不把自己當做某種證明物。”作者在文章的最後提出,我們的任務就是還“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以本來面目,而大書特書哲學是一門科學,有獨立的研究物件;要大書特書哲學和宗教、科學和信仰是根本不同的,讓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哲學和毛主席的哲學思想真正成為我國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31〕
文章雖然沒有提到“真理標準”這幾個字,但作者明確提出,不要搞信仰主義,不要提倡盲目的崇拜和迷信,實際上是針對“兩個凡是”的,只不過沒有說得那麼直接而已。
此後,《光明日報》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總編輯楊西光。他在中央黨校學習期間,參加了胡耀邦主持的“什麼是檢驗歷史標準”的討論。所以,當他看到胡福明的文章後立刻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關於這件事的經過,王強華回憶說,4月10日,一張《光明日報》《哲學》專刊大樣,按規定送到了總編輯楊西光的案頭。他立刻被《哲學》上的頭條署名胡福明的文章《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標準》吸引住了。他在詳細審閱了該文後,把我叫去,要求把它從專刊上撤下來。楊西光提出的意見有兩條:一是像這樣重大主題的文章應該放在第一版刊登,在專刊上發表影響小,太可惜了;二是文章要進行重大修改,主題應該是針對當前理論和實踐關係問題上的混亂思想,作出比較充分的論證。〔32〕
此時,文章已經修改過5次了。按照楊西光的要求,文章還得繼續修改。可是,文章的作者還在千里之外的南京,來不及徵求意見。就在這時,胡福明正好來北京開會。
4月13日,胡福明來到《光明日報》社。楊西光在他的辦公室裡召集幾個人開會商量文章的修改問題。在座的還有王強華、馬沛文。考慮到孫長江也在寫同樣內容的文章,所以,他也應邀參加了討論。
“開始時,楊西光說明原委,還說了當時的形勢,接著就詢問孫、胡二人對寫這樣主題文章的基本思路和重點。胡福明認為重點應該放在理論上分清是非,而孫長江認為主題應該放在思想路線上分清是非。楊西光當場決定,你們二人可以按照各人的思路寫,《光明日報》都給你們發表,誰的文章先寫好,定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