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4/5 頁)
喬夫的訪華,本來應該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歡迎儀式的,後來因為學潮,而改在機場歡迎了。
就這樣,那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風波就在中央的戒嚴之下,漸漸平息了,這個時候,一個誰也沒想到的大人物登場了,他就是後來的第三代領導人江總書記了。
不過後來隨著蔡書舟年齡的增長,蔡書舟對於當年“六四”政治風波當然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也更加證明了改革絕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候犯下的錯誤可能就是致命的,就像後來鄧小平所說的,“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裡主要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對於艱苦創業,對於中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將要變成一個什麼樣的國家,這種教育都很少,這是我們很大的失誤。〃
後來就出現了學校裡面的“德育”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口號,一直深入人心。
40 文理分科
那場不明不白的政治風波,倒是讓蔡書舟經歷了一個備受煎熬的暑假,一開學還沒來得及去打聽那些很多不解的事,馬上就面臨著高二文理分科了。不過這倒不是什麼大事,蔡書舟在家裡的時候就已經跟老蔡商量過的,雖然有分歧,但最終還是聽從了蔡書舟自己的選擇。
老蔡的意見是要蔡書舟讀理科,理由好像是理科的選擇面寬一些,而且可以學到一門專長的技術,那時候不是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麼,可能說的就是那個道理。再者當年老蔡讀的就是理科,可惜後來沒有機會考大學了,數理化那些東西也就廢了,總是心有不甘,想從蔡書舟身上找些寄託罷了。
但蔡書舟也有他自己的想法,蔡書舟他總覺得自己的強項在文科這方面,比如語文,政治,歷史地理,而且他又特別愛好這些東西,可能是跟他從小讀的書有關,因為小時候,家裡雖然困難點,但是各種歷史書籍倒是很多的,比如線裝的繁體豎排的《中國通史》、《世界通史》,還有什麼《春秋故事》《戰國故事》,再就是跟文化大革命有關的各種小冊子,還有《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等,基本上都是以文字為主的書籍,偏向於歷史和政治,所以就慢慢養成了蔡書舟的愛好傾向,相反對於那些公式啦,計算啦,分子式啦,雖然說談不上討厭,但也絕對沒有熱衷,還有,最關鍵是小舅舅的一句話,讓蔡書舟最後下了決心,好像是說讀文科以後可以從政,這倒正符合了蔡書舟的念想。
蔡書舟從小就生活在一個非常壓抑的一直備受欺負的環境當中,而且老蔡玉桂倆改革開放以來,日子一直過的不是很舒心,總是被人瞧不起,好像一直是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屬於那種最弱勢的群體。正是這種長期的受欺凌和壓抑,導致了蔡書舟一直有要出人頭地的想法,而要出人頭地,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做官,以後有權有勢了,要狠狠的打擊那些盛氣凌人、仗勢欺人的村霸、鄉霸,還有那些動不動就要搬東西的專門催上繳的鄉聯防隊員,要改變那種社會的不公平和黑暗骯髒齷齪的東西。而學理科,根本就改變不了什麼大局。就像當初魯迅棄醫從文一樣,從醫只能解決一個人的肉體上的毛病,而靈魂上的東西卻不能根本改變,所以覺得學醫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因而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他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當然蔡書舟沒有魯迅那麼崇高的境界,但多少對他還是有著很深的影響的,因為他還有他的那個“霜葉”文學社,以後成為搖旗吶喊的詩人或者作家還是有可能的了。
再加上蔡書舟初中的那個討厭的物理老師,讓他一直對於理科耿耿於懷,所以他就鐵了心,一心一意選擇了文科了。這文理分科剛一分好,學校裡關於那場政治風波的學習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