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5 頁)
�10~29個使用者,所以,此網路最多能夠支援500個使用者。不過,對於當時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今天看來,這些工作並不複雜,即便在當時,儘管流傳著只要能把Internet拼出來就可以到亞信上班的段子,但也只是因為缺少人熟悉和了解Internet而已,也無法證明在當時的情形下,這些工作是多麼的複雜,具備多高的技術門檻。它的意義在於,之前,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網際網路連線都是限於小眾層面,上Internet的人更多是因為擁有某種特權,而現在,這種特權開始因為田溯寧和丁健的努力而開始消融。
雖然北京、上海這兩個電信節點的開通也不是為了向公眾提供網際網路服務的,這更多是因為一種承諾,是中國郵電部與美國商務部的部長級會談的結果。但此舉有如開啟了大眾對Internet無比渴望的黑匣子,提供了一條公眾對網際網路進行連線的有效路徑。
承建Chinanet 亞信四處開花
1995年一開春,郵電部將*這塊牌子註冊為獨立法人,這是郵電部將電信部門分拆出來獨立大發展的強烈訊號。*下屬的各個地方電信局 都很敏感的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都在積極的為自己尋找一些新的增長點,Internet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遼寧省電信局找到亞信,要建瀋陽、大連兩個節點,遼寧電信的態度是:“不管怎麼建,只要能連到Internet上就行。”如前所述,遼寧是田溯寧的半個故鄉,故土召喚,田溯寧樂於前往。
浙江電信也要建杭州節點,連到上海。當時在中國只有兩家公司能夠做Internet系統整合,一個是亞信,一個是Sprint。浙江電信資料分局的局長謝峰尋思:“Sprint在中國的第一個Internet單子都交給亞信做了,我再將單子交給Sprint,它是不是還會轉交給亞信做?既然如此,我為什麼不直接找亞信呢?”
遼寧和浙江的這些專案都不大,幾十萬美元的規模。亞信接到的第一個大單是1995年8月簽下的廣東省Internet網,7個節點,近300萬美元投資,只是時間要求的很緊,10月1日需要試開通,1996年1月1日需要全面開通。
廣東省網尚未建完,1995年11月,*就與亞信簽約,建設ChinaNet,這是一筆800萬美元規模的合同,全國33個省會級城市都要連通。
為了更好的拿單,亞信採取與中訊合作,以亞信中訊的名字一起與電信打交道。中訊也對亞信最後拿下上海熱線等專案有很大的幫助。
亞信運氣不錯,至少在市場對手方面,當時沒有出現特別大的勁敵,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Internet業務屬於新興業務,懂這塊業務的公司本來就不多,海外的強敵Sprint又因為他們的輕視而在客戶那裡失分,國內可以算得上勁敵的華為和UT斯達康都沒看上這塊,前者在幫著給電信賣交換機,後者雖然有孫正義的投資,進入網際網路較深,包括承建了他們投資的吉通網的Internet部分,但更多仍是做基於電信的軟體系統和部分裝置的銷售,最終沒有成為亞信的正面對手。
各地電信樂於進行進行網際網路方面的建設和實踐,還在於1995年也是*最大對手聯通高歌猛進的一年,新技術新趨勢的誘惑加上來自對手的壓力,使得*不得不加緊對網際網路的投入。
關於*上馬網際網路業務是如此倉促的佐證還在於,在分拆出*後,負責與網際網路業務對接的各地電信的資料分局在*新的一輪組織結構調整中蕩然無存,被肢解到其他業務單元中去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聯通、吉通等公司的創辦和成立,至少從推動電信壟斷和更加高效來說,是有其正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