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第2/4 頁)
管亥作為黃巾降將,與趙雲,太史慈以及後來歸順地臧霸可勉強算同為一類人,他們地關係也是極好的,正如早前分析之說,派系劃分是無可避免地,管亥是“徹頭徹尾”地黃巾餘孽。對於他自然有許多人持著厭惡以及疏遠態度的。而張遼卻不在此列,故而管亥也是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並附上自己意見。
“子智之言不錯,全數無所作為,卻反而會使袁術賊子得意忘形,我等派出部份軍力對其施加壓力並拖時間。再教溫侯合適時機下越成德而直撲向壽春,那時便是最為恰當地談判之時!功勞在此亂局之世中,總會有不少,卻也不必急於此時……”
臧霸的歸順與管亥是極為相似的,兩都是軍力強盛,於別處在考慮招安之後,只怕不見得會如何重用。原本臧霸在趙雲受命領大軍兵壓於琅琊之時,卻是清楚地現自己無法抗爭。這才選擇了投降。而他自己對於同樣能得到重用這一點卻是並未抱著極大期望,只求能得個善終即可。
而他與管亥同樣也是在劉曄拋開心腹們對於兩人地置疑第一時間的重用,只是教他們淘汰掉其中紀律素質極差之人。箇中滋味如何,只怕真正體驗過之後,方能完全體會。以稍作統合!”
在眾將紛紛表態。各有理由支援情況下,趙雲見基本上都已表示出了自己意見,意向於採取就地製造強大壓力,用兵力迫使袁術妥協佔了多數,而他自己卻是口出如此驚人之語,只見得場面中本來你言我語的熱鬧局面終是安靜了下來,這時趙雲再續道:
“不能無所作為,只等袁術逆賊親來表示換人之議。更不能迫其太急,以免狗急跳牆。這其中度量把據如何,便是諸公所爭論之兩種結論了!故此,從今日午時後起,便分出部分軍士向縣效活動,與溫侯配合,將縣效所有袁術勢力掃除,而後再作出將兵壓於壽春態勢。依著時間論。此時江東孫伯符,以及兗州曹丞相皆應距離壽春不遠。到了那時,這等幾乎必敗境卻可使得袁術早作打算,先退實力最強地我等便是最為合適之計!”
“或許袁術賊子現時便有以主公之兄換我等退去想法,終是顧及於天下人恥笑他不敢與我等交戰,故而作些姿態罷了!”
最後一句話,卻是趙雲自己的猜想,對於這點是否正確並不重要,只在於袁術在敗於劉曄之手,並因與他勢力相臨故而對劉曄多有所研究之後,他選擇了相信自己的判斷只待“沽價而售”。
與趙雲他們的計策卻是正好不謀而合,那麼其結果若不出意外,卻是再難有所更改
以劉渙換取趙雲領大軍撤退,並許下短時間不來相攻承諾,如此而已。
但是,凡事不可能盡如人意,袁術的想法沒錯,趙雲他們地應對之法更談不上有誤,那意外還是出現了!
四月十九日,下過一場陣雨之後,烽煙頻起的淮南之地經過短暫的寧靜,再次掀起了戰爭烽火。就在這一日,合肥被孫策所攻克,張勳退回壽春,穎上郡亦為曹操所克,正在穩定地逐城擊敗漸次退守,紀靈所領之袁術主力部曲,雖然傷亡略大,但當地百姓們皆是恨袁術其人,故而多有選擇加入曹操緊急驀兵之列,哪怕明知道自己進入軍中只怕終將淪為攻城先鋒地“敢死隊”也毫無怨言
與無衣食只能坐等死亡來臨相比,從軍至少可以將肚皮哄飽,只為這點,吃過樹皮,草根,甚至於觀音土,幾乎皆有死裡逃生經歷的百姓們如何選擇,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故而曹操看似每戰傷亡都大於紀靈主力部曲,但依著劉曄先前計略,每攻城前必有弓箭手趁夜將勸降,並許以好處的書信射入城中,幾乎連克十餘城皆有投誠之百姓自組隊作為內應,為曹操開城門,放火騷擾等等無所不用其及。
戰到現在,紀靈三萬餘大軍僅剩下兩萬餘,而曹操卻總共只損失了原本部曲約五千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