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5 頁)
〃字一轉,下闕意境由迷離轉而變得清冽,愁思由惘然轉而變得深刻,由風中之思變換成為雨後之愁。〃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詩人彷彿猝然間警醒,驚覺繁花已落盡。不恨花飛,但恨此花已零落成泥,再也不能重上枝頭。〃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雨後芳蹤何在?漫天楊花只化作眼前滿池零碎浮萍。〃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詩人眼中,春色一如楊花,三分中二分落入塵土無跡可循,一分卻隨流水黯然逝去。此句不言〃惜〃字而痛惜之情躍然紙上,才思巧妙,不落窠臼。末句極佳,與首句相映生輝。〃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細細看來,那哪裡是楊花,分明是離人之淚。點點滴滴,零零碎碎,那種驀然而來的感傷似這滿池楊花,落滿了心間。末句將下闕輕輕一收,乾淨利落而餘味無窮。〃不是楊花〃與首句〃似花非花〃遙相呼應,〃離人淚〃也隱含上闕中的離思別苦,情思婉轉,收放自如。
總的來看,結構上蘇詞渾然一體,轉承、呼應都較章詞為佳,而章詞詞意則稍稍顯得不夠連貫順暢。章詞本是原作,卻有點像因步韻他詞而致使全篇不夠緊湊渾融。其實正如老王所說,這不是原韻和韻的原因,而是二人才力上的差別所致。
最後來看看老王的《水龍吟》。
水龍吟·楊花王國維
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墜。日長無緒,迴廊小立,迷離情思。細雨池塘,斜陽院落,重門深閉。正參參欲住,輕衫掠處,又特地,因風起。
花事闌珊到汝,更休尋滿枝瓊墜。算人只合,人間哀樂,者般零碎。一樣飄零,寧為塵土,勿隨流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貯得,離人淚。
這首詞比起前兩首,稍顯平平。〃重門深閉〃與章詞〃日長門閉〃意思相類;〃寧為塵土,勿隨流水〃、〃都貯得,離人淚〃有借用蘇詞〃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點點是離人淚〃之意,而意境遜之。全詞未有如章詞那般精巧生動的語言,亦稍遜於蘇詞渾融悠長的意味。老王寫詞的才華,畢竟不如在史學方面了,正像他自己所說〃餘之所長殊不在是〃。
人間詞話之二十八
【叔本華曰:〃抒情詩,少年之作也。敘事詩及戲曲,壯年之作也。〃餘謂:抒情詩,國民幼稚時代之作,敘事詩,國民盛壯時代之作也。故曲則古不如今,(元曲誠多天籟,然其思想之陋劣,佈置之粗笨,千篇一律令人噴飯。至本朝之《桃花扇》《長生殿》諸傳奇,則進矣。)詞則今不如古。蓋一則以佈局為主,一則須佇興而成故也。】
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家,王國維受其影響極深。叔本華所說的詩歌創作是對於人而言。少年多天真熱情,感情澎湃真摯;而人成熟之後多半變得冷靜理性,感情內斂深沉。
王老先生說國民處於幼稚時代的詩詞勝於盛壯時代,而戲曲則相反。這個觀點頗新穎,但值得商榷。
中華古文明源頭在前秦,發展於漢晉,盛於唐宋,至明清則已發展緩慢,幾乎停步不前。唐宋是中華古文明極盛的時代,及至明清,社會比前代略有發展,但統治集團的專制殘忍和對人們思想的禁錮遠勝前朝。中華古文明至此應是進入了垂垂暮年,逐漸日薄西山,只是〃百足之蟲,死而未僵〃而已。所謂的〃康乾盛世〃頂多只能算是迴光返照,即使沒有列強入侵,古老的文明形態也遲早會分崩離析。宋代不是像老王所說那樣是〃國民幼稚時代〃,而清代則更不是〃國民盛壯時代〃。
文學體裁的盛衰變化遠比人的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要來複雜得多。總體上看來,在古文學成型之後文體從〃雅〃向〃俗〃、題材從〃窄〃到〃寬〃逐漸過渡的。先來看看各時代有代表性的文學體裁。唐詩氣象莊嚴,但是缺少變化;宋詞因為曲調音律的變化很多,其體裁、表現手法和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