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結束了匈奴政權與西漢王朝之間一個半世紀以來的對立狀態,開闢了以後長達60年之久的友好局面,在我國北部地區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昇平景象。
說到呼韓邪單于的功績,人們自然會想起那位容貌俊美、儀態大方、心地善良、通情識禮,為民族融合作出貢獻的漢家姑娘王嬙。
王嬙也叫王昭君,出身貧寒,是漢元帝劉姡Ш蠊�鐧囊桓齬��:艉�暗ビ詰諶�蔚匠ぐ彩保�岢雋嗽敢獾焙杭業吶�觶�賜ê頹字�玫囊�蟆U丫�彌�飧魷�ⅲ�廊揮φ伲�鞫�胄小:涸�塾υ剩�閹�砼涓�艉�暗ビ諼�蕖�
為了表示對這次和親的重視,漢元帝又讓王昭君將大量禮品帶給匈奴,並把這一年的年號改為“竟寧”,意思是,從此邊境地區就要永遠安寧了。呼韓邪單于更是對自己的漢家妻子傾心敬愛,對漢朝倍加感激。他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感激她為匈奴民族帶來了吉祥和安寧。
王昭君在習俗完全不同於內地的塞外,生活了幾十年。生下1男2女。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子女及周圍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努力地維護著漢匈之間的友好關係。
這樣,昭君出塞,就不僅僅是一個內地女子遠嫁塞外的愛情故事了,而是作為造福於漢匈兩族人民的佳話,留下千古美談。從這以後,漢文化和漢族人民的生產技術,如計算方法、鑿井、築城、修造房舍等開始傳入匈奴,促進了匈奴生產的發展和進步;匈奴的良馬和養馬技術也傳入了內地。
“昭君芳名垂青史,胡漢和親識見高;詞人各述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今天,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南郊大黑河畔有座“青冢”,相傳就是昭君墓。絡繹不絕前來瞻仰的各族遊人,無不對王嬙這位民族團結的先驅懷有深深的崇敬。
與“昭君出塞”的動人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文成公主入藏。
唐朝初年,在我國西南邊境地區,生活著一個古老的吐蕃族,這是現在藏族的祖先。吐蕃族有一位“慷慨才雄”的首領,人們尊稱他為“松贊干布”。年輕的松贊干布平定了內亂,統一了整個西藏高原,建立起奴隸制的政權,把都城遷到邏些(現在的拉薩)。他順從西藏高原廣大民眾的願望,迫切要求與“貞觀之治”時期極其強盛的唐帝國通好,以得到唐王朝的支援,鞏固統治秩序,發展西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和親”已經成為一種很好的民族團結友好的形式。唐朝如果能將公主嫁給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便被看做是一種了不起的恩典。松贊干布曾經四次向唐皇帝求婚,終於得到了唐太宗的應允,決定將文成公主嫁給他。松贊干布喜出望外,立即準備了豐厚的聘禮:黃金5000兩、寶物珍玩數百件,並且讓他的宰相祿東贊到長安去納聘。
共姓中華(3)
文成公主出生在皇族,從小受過很好的教育,熟讀過經、史、詩文。她開始也對遠嫁吐蕃產生過猶豫,但有遠見卓識的唐太宗,意識到使西陲吐蕃“常作漢家親”,對確保西境的安寧是十分必要的。在他的勸說下,文成公主欣然領命。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一支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從長安出發了。這支隊伍的組成和行李是十分可觀的,又是十分奇特的。除有25名青年宮娥、一支精強的衛隊、一個樂隊之外,還有一群工匠;除了有各種詩集、經史、《藝林三百六十法寶鑑》、《工藝六十法》以及上百種醫藥書外,還有吐蕃所缺的蕪菁種子和其他各種穀物的種子;除了許多珍貴飾物的嫁妝,還有一尊釋迦牟尼的佛像。這哪裡只是嫁出一位美麗賢惠聰穎的姑娘呢,簡直是要把一切中原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全都送給邊疆地區的人民啊!
唐太宗非常重視這次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