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下來,我會完全認不出原來的南山路。美院的大門全部換新,原來裡面的舊教學樓也不復存在,我突然覺得對這個新美院很生疏,沒敢進去。馬路兩邊原來的圍牆幾乎全部拆除,住宅差不多都被重新粉刷、裝修,而變成了精巧別緻的酒吧或咖啡屋,洋味十足。我家原來院子裡的一幢洋房變成了“兩岸咖啡”,另一幢變成了“炭燒咖啡”,兩幢樓之間還建起了一座天橋。家門對面的錢王寺也全部重建修復,望過去是層層迭迭的石牌坊,石牌坊兩邊則是重重迭迭的寬頂朱牆建築群,十分古麗,很有歷史韻味。如此有情調、有人文色彩的修復彌補了我無法找到童年少年舊居的遺憾。
騎過柳浪聞鶯的正門和軍區司令部,就到了長橋公園。長橋公園依然如此隨意閒散地存在,她似乎從來不是著名的地方,但我卻十分鐘愛。我看見一條小木船象徵性地泊在公園的一個小池塘邊,不由得想起自己上初中時與好友在午間來公園捉蜻蜓的情景,那時的年少天真今日何尋?
然後,我就像做夢一樣地騎進了長橋中學,看門的大伯竟然沒有把我攔住。還是兩邊高大茂密的法國梧桐,還是那個四百米一圈的寬闊田徑場,還是那些二層樓兩邊都有窗戶的教室,還有那些立在路邊的一排黑板。想當初自己曾在田徑場上練習投手榴彈,在教室裡讀書寫字,又在這些黑板上花了多少時間?最不能忘的是我那幾位特別有個性的老師:教語文的葛老師幽默犀利、文采橫溢;教地理的毛老師美麗高傲,讀外國城市的名字發音非常地道;教體育的鄭老師高大英俊、非常專業,同時又特別伶牙俐齒,給我們班好幾個男生取過形象逼真的外號。那是多麼年輕陽光的歲月,但願今天在這裡上師範的學生(長橋中學現為杭州師範學校)仍然擁有。
從長橋中學出來,路過四眼井,路過南屏晚鐘,就到了花港公園。花港是江南園林的典範,小橋流水、花前月下、亭臺樓閣、假山長廊、觸目即是美景。不禁想起讀大學時與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在水邊的牡丹亭中秋賞月的情景。花港更有名的是她的魚,又稱花港觀魚。以前讀這段對話,想的就是發生在花港:
“魚如此之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亦非魚,安知魚不樂?”
本來我想從蘇堤的六吊橋上騎過去,看看自己還能不能不下車翻橋,沒想到正在修建,於是,就改變主意,從西山後馬路穿湖去麴院風荷和嶽王廟。在我的記憶中,這是一條樹蔭森森的水泥馬路,路的兩邊都是樹林和湖水,非常安靜。沒想到如今已面目全非,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寬闊的柏油馬路,而且在路上亦修了六座橋!雖然這六座橋不如原來的六吊橋那麼有味,但也算古樸有致。一路騎過空療,花圃,想起我第一次與他約會的心情;又路過原來國家領導人的秘密居所汪莊和劉莊,發現現在已全部對公眾開放,不禁想到下次去杭州的時候也許可以住在那兒,體驗一下住在幾乎與外界隔絕的西湖一邊的幽靜和美麗。
一翻下第六座橋,就到了麴院風荷。我決定走曙光路去浙大附中(十五中),然後去浙大和植物園。這條路是我上高中時天天走的,記得有一個很高的坡,我每次都得下車推著車走。現在路變寬了,坡也矮了,我竟然一口氣騎上去了。十五中的校門全部變了,原來我們用過的教學樓也看不見,大門緊緊關著,我下車往裡張望了兩眼,就走了,還是讓我留著過去的記憶吧,讓那些愉快的日子在睡夢中重現。
植物園的竹園曾經是我的最愛,我專門就此寫過一篇小文。記得文章的開頭一句:走下三級臺階,就到了植物園的竹林。竹園裡不僅有各種各樣的竹子,如圓竹,方竹,紫竹,還有一個人造小瀑布和一條天然小溪。竹園的佈局很有韻味,雖然面積不大,卻是曲徑通幽,而當你以為走到盡頭時,又突然柳暗花明,豁然開朗。我看見小溪邊有人在垂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