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5 頁)
�
唐朝滅亡至宋朝建立,期間短短半個世紀,曾有五個短命政權交替執政,這段時期被稱為五代。期間有位馮道(882—954),他曾任五個朝代的宰相。在儒教看來,一臣不事二主,王朝滅亡後,忠臣應當殉節。即便是不殉節,也絕不應該再侍奉於下一任王朝。而馮道卻先後效勞於五個朝代,自然被儒教認為是無節操之人。司馬光(1019—1086)在《資治通鑑》中稱其不知廉恥。然而,李卓吾對於馮道卻是極力維護。王朝滅亡後便殉節,即便是戰鬥到了最後,仍然會給人民帶來極大的危害。馮道正是透過和平地實現政權更替,來使人民避免遭受到流血事件。五個朝代雖相繼滅亡,但是都未發生過首都攻城戰事,難道不是馮道的功勞嗎?——這?
112儒教三千年種辯護,無疑是反儒言論。
李卓吾還為受儒教鄙視的商業活動進行辯護,宣揚俠義精神,“俠義”在後來也為儒教所不齒。李卓吾還主張男女平等,而儒教主張男女有別。佛教中,女性被排在男性之上,如“母與父”、“妹與弟”等。但是在對佛典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改變了男女順序,不知是受儒之觀念的影響,還是出於對中國習慣的尊重,或是擔心遭到中國民眾的抗拒。
李卓吾還是位文藝評論家,他對士大夫蔑視的《水滸傳》、《三國志演義》、《西廂記》等評價極高,與《文選》、唐詩並列。《水滸傳》是以叛亂為題材的小說,政府擔心該書會煽動叛亂,曾下令焚燒書屋和該書的木版,而李卓吾卻為《水滸傳》作了評點。
同時,政府將李卓吾著作中的思想視為危險思想,予以統統焚燒。書被燒後,李卓吾便創作出了《焚書》一書,該書文筆流暢,語言犀利,追捧者眾多,雖被列為禁書,但是仍有許多人私下傳閱。李卓吾本人也被作為異端入獄,最後落得在獄中自殺的悲慘下場。然而,他的學說也傳入了日本。幕末志士吉田松陰便對李卓吾極為推崇。
除李卓吾對儒教進行過猛烈的批判外,近代清末的譚嗣同也是批判者之一。他發表過題為《仁學》的五萬字論文,抨擊數千年來被儒教奉為金科玉律的“三綱五倫”道德觀念為“慘禍烈毒”。在五倫中,只有“朋友”得到了他的認可,他在《仁學》中寫道:
五倫中於人生最無弊而有益,無纖毫之苦,有淡水之樂,其惟朋友乎!
所謂五倫指君臣、父子、長幼(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道德倫理。他認為除朋友之間的倫理有可取之處外,其餘都應拋棄。因為無論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之上。現在夫婦之間基?。 最好的txt下載網
儒中的儒批判(3)
第六章 儒與近代113113本實現了平等,但是在19世紀末時,還存在著尊卑關係,唯有朋友之間的關係最為完美,體現出自主平等的精神。譚嗣同稱宇宙的根本原理為“以太”(ether),他認為所謂的以太便濃縮於朋友之道中,並且組織了“學會”。他認為透過“學會”可以使成千上萬的人結為朋友,其目的便在於對中國施行改革。這便是他所認為的“仁”。
“仁”是儒學德目中的主要內容。
譚嗣同希望針對“仁”進行改革。他所提倡的“仁”與“俠義”相似,較為接近墨子的思想。總之,這種思想是與儒教相對立的。拋棄其他四種倫理,對當時的人們而言是不可思議的。
譚嗣同將《仁學》的原稿交付於梁啟超。後來,梁啟超在流亡中將原稿帶到了日本,並在日本發行。當時譚嗣同已被處死,但是他位居高官的父親和家族仍在中國,因此不能用他的名字來發表《仁學》這樣的危險文章。於是便署名為“臺灣人所著”——即指臺灣人所著之書。根據甲午中日戰爭所簽訂的和約規定,臺灣已被割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