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第2/4 頁)
體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方紹當然也知道,中國古代的數學往往是經驗主義,也就是根據長時間的,多次的實踐得出的規律,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結論,只是一種歸納,但缺乏嚴格的證明。當然,這也和中國古代的哲學思維模式有著密切的關係,不看重邏輯推理,這是其致命的弱點。
同樣,中國古代的數學還缺乏系統性,所有的理論都很零散,就以最為著名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而言,它也僅僅只是交代了一個個有趣的現象與結果,並不給出推理,童節的排布也是按照農業生產的實用性來分的,並非是按著嚴格的數學體系來劃分。
方紹同樣也知道,即使沒有一個優良的數學體系和研究氛圍,中國也將在幾千年內領先於世界,但終有一天,當世界的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量變必將產生質量,而到那個時候,中國必然要為重人文而輕數理負出沉重的代價。
方紹也明白僅憑自己的力量,很難獨自改變這樣的歷史程序,只有使整個社會的思想風氣,不再將科學技術視為“奇技淫巧”,而是一種如《論語》、《大學》、《道德經》這樣需要學習和研究的必修課時,中國的科學發展史才能真正的改變。
所以,方紹才要在這兩個孩子身上種下一顆種子,希望將來有朝一日,無論他們誰能夠成為一國之君,都能夠憑藉著他們手中的權力,來推動方紹對他們的期許,使那顆種子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生根發芽,幾百年,或是幾千年後,能夠結出現代科學的果實,使這個國家永遠立於強者之林,而不致少遭受那些苦難。
當然,那麼久遠的事情,方紹當然沒機會看到了,不過,他想自己好歹也穿越一回,將來除了和諸葛亮這樣的人,僅僅被視為一代良臣而名留青史之外,方紹還希望能在歷史上,留下更為重要的幾筆。
不過沒辦法,眼下劉禪非要問他這有什麼用,方紹想了一想,只好道:“聖人之言自然是要學的,可這數學同樣也有用。比如,將來公子長成大人之時,受大王之命帶兵出征,大王給了公子十三個營,每營四百三十七人,那公子可算得出手共有兵多少嗎?”
劉禪手指頭扳了半天也沒算清楚,便道:
“這個嘛……我若為將,豈能事事操心,有多少兵這種事,副將們自然會告訴我。”
這小子,還挺會省事的。
方紹接著又道:“那好吧,再假設公子得勝歸來,大王賜給公子一萬匹蜀錦,公子要分賞給隨軍出征的將士,那每一人又要分賞多少呢?”
這回劉禪連手指頭都賴得扮了,很乾脆的回答道:“一樣啊,我還是交給副將們去辦就行了。”
方紹這就聽著不爽了,暗忖:“好嘛,都交給下邊人去辦了,怪不得當年諸葛亮一攬蜀漢大權,多半也是你賴得自己管吧。”
而這時,那劉泰卻咿咿呀呀道:“先生,這個數學很好玩,阿泰想學,阿泰想學Ⅱ嗣。”
年幼的阿泰,顯然比他哥哥對數學這新鮮事物更感興趣,看來劉禪這小子的思維已經開始定型,這般大任,怕是不好再指望上他了,所幸還有阿泰這小傢伙,似乎對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便讓方紹放下了心。
悠閒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方紹一面教授兩位公子課業,一面又奉劉備之命組建了一支一千人左右的諸葛飛弩部隊,轉眼之間,炎炎盛夏已盡,一場大雨之後,初秋的涼意襲捲了整個益州。
這天清晨,方紹剛剛起來,諸葛亮便派人來相請,說是漢中王派了人前來回成都來見他二人,言有密事與他二人商議。
方紹便趕緊穿戴完畢,匆匆的趕往了諸葛亮府。
“這是漢中王的密信,你先看看吧。”一到諸葛亮府,他便將一封劉備的手書給了方紹。
方紹接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