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3 頁)
島上的人,這一稱呼沒有任何格外意思,因為他們是如此稱呼自己的)
有些媒體經常拿這個話題稍微炒作一下,諸如“平均身高已超我國!”這樣的標題也能吸引幾顆眼球,炒作嘛,如果不加些刺激性的新增物倒也怎麼炒呢!
可惜,比較的是平均身高,不然的話中國可以僅僅憑藉姚明便輕而易舉地擊敗日本。但是這個話題又沒啥太大的實際意義,無奈我國人口實在眾多,而其中注入四川、雲貴(無不敬之意)等地的同胞的身高的確起步有些低,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後腿。
對日本歷史掌握一二的人大多知曉歷史上的大和民族的身高確實處於劣勢,像日本歷史濃重渲染的戰果時代,很多有名有姓的武將的個頭其實連一米七都不到,不過一米六的人也不在少數,那些能超過一米七五的人就會被冠以“大男”的稱謂——巨人。即便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人的個頭還是基本上在原地踏步,也是歐美人不時拿來調侃一番的逗趣話題。英明有為的明治天皇也意識到這是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必須得改變日本人的身高,否則於將來同身高馬大的歐美人爭霸時會處於下風,更為關鍵的是老這麼仰著頭看別人的下巴也著實不是一件心情愉悅的事,自信心定然受挫,自然不自然地便會養成一種“矮人一頭”的自卑感來。
於是由明治天皇開始帶頭,幹什麼?從飲食習慣入手,吃!
古代日本人的飲食是既單調又艱苦,尤其是普通民眾,更是乏味的不得了。一年到頭,基本上不吃肉,不吃各種肉類;面類其實也不怎麼吃,饅頭大餅啥的更別提了;海鮮是吃的,但是據日本人自己拍的大河劇還原(大河劇,就是日本的歷史劇,主要以記載日本戰國時期的故事為主),日本人幹事情還是比較務實的,某些反映武士或普通武將的日常飲食的場景拍得很真實,從那些場景可以看到這些階級還算高的日本人吃魚類或海鮮時都可以用可憐來形容,往往是一兩條小到不能再小的魚乾加上一碗醬湯再配一碟鹹菜,這就是一餐的菜,而主食自然是萬年不變的米飯。
拋開先天的基因條件,諸如此類的飲食習慣也是導致古代日本人的身高發育不起來的重要原因,沒辦法長個,營養攝取不足,因為對長個有幫助的食物基本不吃。
於是明治天皇開始吃了,正好當時也處在全盤西化的改革風暴中心,明治天皇也帶領著他的臣民開始顛覆日本傳統飲食習慣。
麵包,吃!黃油,吃!奶油,吃!牛排,吃!而且要大吃特吃。義大利麵,吃!比薩餅,吃!直至今日,日本的中小學在課間餐的時間,給每個學生配發的還是以麵包和牛奶為主。
效果如何,效果自然是很明顯。在日本街頭放眼望去,女性暫且擱置一邊,成年男子的身高和中國街頭的場景並無太大區別,一米七五也基本上成了一個比較容易達到的水準線。但是區別還是存在的,那就是雖然整體上都很平均,沒有特別矮的,但也沒有特別高的,此處說的特別高的是指常人水平(非運動員)中的一米八以上或者一米八五以上的,比之中國的街頭比率就相差不少。尤其是今日,像中國大部分的沿海地區,北方地區更是明顯,只要父母的身高不偏低得離譜,而且營養也跟得上,85後、90後的男孩子的個頭想要長到一米八並不是太費事,當然,這裡面也存在成天喝可樂吃漢堡所導致的激素化激增的因素,說不好也不好,畢竟額外成分過多,不太自然了。若是舉例的話,本人高中時全班28個男生,排隊時,以本人一米七五的身高好像是排在第九名,身後就是一米七七檔的,一米八以上的大概至少十五個,一米八五以上的也有八人以上,北方沿海城市,營養充足。這個比例,基本上日本的絕大多數高中至今也很難達到。沒辦法,這就是基因問題了,光靠飲食習慣的改變還是無法徹底完全地解決所有問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